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
- 资源简介:
约240410字。
诗歌欣赏
第一单元 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
【讲读】
1 老虎
2 秋歌
3 三棵树
【自主阅读】
1 我自己的歌(之一)
2 严重的时刻
3 黑马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附录】
从自由诗到九言诗(节选)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节选)
怎样欣赏外国诗
第二单元 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讲读】
1 故乡
2 西风颂
3 当你老了
【自主阅读】
1 秋颂
2 不是死,是爱
3 狗之歌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附录】
论诗三札(节选)
抒情诗的修辞手段
第三单元 像闻玫瑰花一样直接闻到思想
【讲读】
1 漫游者的夜歌
2 石榴
3 雪夜林边驻脚
【自主阅读】
1 鲁拜六十六首(节选)
2 园丁集(节选)
3 你无法扑灭一种火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附录】
诗与哲理
谈谈外国诗中的“理趣”
第四单元 寻找文字的炼金术
【讲读】
1 应和
2 刘彻
3 窗前晨景
【自主阅读】
1 元音
2 朦胧中所见的生活
3 恋人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附录】
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
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让故事本身说话
【讲读】
1 我与绘画的缘分
2 带着鲑鱼去旅行
【自主阅读】
1 难忘的经历
2 夜行的驿车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 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讲读】
1 自画像
2 贝多芬百年祭
【自主阅读】
1 悼念乔治•桑
2 卡莱尔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第七单元 与自然为友
【讲读】
1 英国乡村
2 寂寞
【自主阅读】
1 堤契诺秋日
2 京都四季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第八单元 让生命沉思
【讲读】
1 奴性
2 懒惰哲学趣话
【自主阅读】
1 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2 通向友人之路(节选)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味诗歌与散文的不同,特别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差异。
2.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征、思维特点、形象内涵进行分析,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门径。
3.展示诗歌的丰富内涵,扩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想像力。
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展示诗歌与散文的不同。单元导言先从概念上辨析了两种文体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并以“分行”为例,讲解在诗歌中语言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后面的诗歌选读中,可结合具体的作品,从语言的外在特征(如分行、节奏、韵律等)以及内在特征(如想像、暗示、色彩与氛围的对比等)入手,分析诗歌语言的独特使用,如何形成了一种更集中、更丰富、更具感染力的经验表达。
本单元选取的诗在形式上各有特点,要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讲解:《老虎》刻画了想像中一只老虎威猛的形象,诗中强劲的语言节奏,来自相同句式的重复使用;《秋歌》一诗则利用分行、压韵的技巧,营造出忧伤、迷离的氛围,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达成完美的统一;与上两首相比,《三棵树》的外在形式特征并不明显,诗人更多的是调动一种同情的想像,让语言摆脱一般的日常应用,给无生命的世界赋予了生命的感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诗歌在语言、修辞上的独特性。自主阅读部分的三首诗《我自己的歌》《严重的时刻》《黑马》,在句法运用、整体构思和语言节奏上,也分别有可圈可点之处,学生自主阅读时,可进行必要的引导,指出它们形式上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诗歌的阅读有一定的独特性,课堂讲授虽然很重要,但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感受更为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并设计一些实践的环节,如作品的朗诵,不同诗作的比较,有关诗歌形象的讨论等,最大可能地形成课堂的互动氛围。“思考与探究”中翻译、改写的练习,也可帮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诗歌形式的独特性。
二、在作品讲授中,切忌空洞的主题阐释,在一般印象式的风格描述之外,要更多从具体的形式要素和诗性思维入手,把握注意语言的节奏、分行、韵律等形式特征,以及诗人独特的想像和构思,这样才能使诗歌分析落在实处,也便于学生掌握分析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在诗歌的形式分析之外,关于具体形象、诗歌含义的解读,也相当重要。诗歌的意义往往并不确定,与其说要传达一种明确的主题,不如说表露一种情绪、敞开一种体验。在讲解过程中,要尽量打破解释的单一性,尝试从多种角度切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开放性。
四、要注意加强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单位,寻找本单元诗歌欣赏的共同规律。
1 老虎
赏析指导
《老虎》是诗人布莱克的一首名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集中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魅力。对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探究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二是探究“老虎”这一形象的多重内涵。
在语言、形式方面,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是通过相同句式(“什么样……”)的重叠使用,形成强劲的语言节奏,一行一行诗,像锤子一下一下打在铁锭上,铿锵有力,震撼人心。阅读此诗,即便抛开诗歌的意义,这种节奏本身,就可让读者感受到老虎威猛的气势。其次,全诗以疑问句为主,基本上没有使用描摹、叙述的手段,但在强劲的节奏之外,也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一只老虎,正活灵活现地跃出纸面。这点与布莱克同时也是个画家不无关系。这首诗没有直接描绘老虎的形象,但诗人一连串的追问,也像画笔或刻刀一样,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在读者的想像中刻画出了虎的铁掌、眼睛、体形。这种绘画性,也表现在诗人对色彩、环境的反差的把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