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约4917个字。
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灵魂
作者:hfhhjj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者们往往产生许多意见分歧,但现在普遍的观点是承认二者的统一。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二位一体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传统的语文教育对工具性的过分关注,导致了语文成为脱离了的内在品质而存在的一个毫无灵性的物质外客,使得语文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相反却成了学生沉重的负荷。现在,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当然也不能否定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具有表情达意和传承人类文化信息这些功能上,否定其工具性,就不只是丧失了语文的本质,也势必导致人文性的无所依托。我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事物的外在与内在的关系,二者虽统一于一体,不可分割,但在决定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是有主次之分的。根据马克思主义 哲学内在为主导,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一理论,语文的人文性显然应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对语文教育来说,人文性就是灵魂,只有抓住人文性这一灵魂,语文教育才能活起来,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论述。
一、 语文文本。语文教育离不开文本,而任何优秀的文本都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一课就是《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是一扇文学之门, 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天地。那里有血有泪,有欢乐有辛酸,有坚强有怯懦,有成功和失败,有光荣和屈辱……那里是浓缩了的人的世界,那里是对真善美的弘扬,是对假恶丑的鞭挞。接着,展示充满生气的青少年生活,描绘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和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歌颂了人类活泼的天性,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以及对环境的珍惜。几篇科学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先贤伟大的科学精神,卓越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最后,又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引入想象世界,那里蕴涵着人类无穷的智慧和向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一、二两个单元选文涉及的是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话题。《生命 生命》是对生命的呼唤,表达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更是以紫藤萝的再度繁华告诉人们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启迪人们勇敢抛却昨天的不幸,永远以饱满的生命力拥抱美好的人生;《走一步,再走一步》以及《人生寓言》(节选)凝聚了人们对目标和美好境界追寻的智慧。《理想》大赞理想的意义,《我的信念》以科学家的实例激励同学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行道树》则以象征的手法寄寓着一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苦乐观。第五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无论《风筝》《羚羊木雕》描绘的家人冲突,还是《散步》〈〈咏雪〉〉呈现的和美温馨,都可引发学生领悟如何建立家人之间乃至与社会人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关系。总之,优秀的语文文本总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关注的是整个人生世界的意义”。因此,语文教育在对文本使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