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 郭晓倩  时间:2006/10/2 15:42: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01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与智力双重发育的时期,对于他们的教育,已经不能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旧有模式。我们应考虑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知识有节地有序地进行组织与安排,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单调的文字趣味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
  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具有其特殊性。对文字的理解、掌握,体会文章的意境与内涵,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对文学美感的鉴赏,应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对于某些抽象枯燥的内容,仅靠教师口述板书,学生死记硬背,不仅难以达到预定效果,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形成畏难情绪,产生抵触心理,成为语文教学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利用先进的视听觉信息媒体,相同的教学内容,却能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情景交融,辅助理解
  对于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仅靠教师讲一讲学生读一读进行赏析总觉得有些势单力薄、美中不足。倘若利用视觉媒体辅助教学,必能变文字为直观,令学生直接感受到景物,引起共鸣,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例如初一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济南的冬天到底美在哪里?用问题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后,展示投影图片《阳光下的小城》、《雪后的山景》、《济南的冬水》,灿烂的阳光、碧绿的澄清的水、别致的雪景立即逼真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再用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配合以《高山流水》的古筝名曲。恰到好处的旁白,色彩明快的图象,啾啾鸟鸣、淙淙水声,强烈的色彩冲击与动听的音乐,给学生以新鲜感,当然比白纸黑字干巴巴的朗读更直观、更具体。学生在惊叹美的同时,冬的美景已铭刻于心。再这一基础上,再来背诵,体会修辞手法,也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二、声情并茂、强化朗读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即为朗读重点。怎么读?单单利用早读课读一两遍,或者选较好的同学,甚至老师示范朗读。这些方法,由于时间仓促、手段陈旧,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听觉媒体,播放朗读带;或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伴以悠扬的音乐。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朗读强化法——运用投影展示事先设计好的“朗读曲线图”,辅以文字说明,使学生明确掌握朗读的语音语调以及高低徐缓。听觉、视觉双管齐下,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朗读,既掌握了方法,又学会了如何欣赏。而且在反复的推敲揣摩中,进一步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春》朗读示意图见后)
  三、反馈训练,提高效率
  每课上完,针对本课的重点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题目。如果用胶片投影到大屏幕,发动学生思考,并上台演练。能够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指出,同时加以纠正。在前面所做的朗读训练中,也可以把学生的朗读制成录音带,回放、比较、评议,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改进朗读。这些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及时强调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将问题由课外转移到课内,对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强化素质教育有很大帮助。
  四、复习阶段,提纲挈领
  以往的复习课,总是由教师讲,学生记 。一节课45分钟下来,黑板满满当当,学生还感到头昏脑涨,头绪繁乱。如何改进复习方法?在本次期末复习中,我变教师为辅助,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动力。让他们分课自己归纳知识点,将重点难点、文学常识,包括自己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制成胶片 ,投影展示。再在班级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相补充遗漏的地方。最后同教师的复习小纲对比,逐一查漏补缺。这样的复习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由于自己动手,相互竞争,提高了学习兴趣,思路非常清晰,记忆也异常的深刻。相对于过去的旧式复习课,这不能不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以上方法,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小小的心得。知识来源于兴趣。对于青春期的少年,视听觉媒体的巧妙运用,是开拓他们视野,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只要运用得当,视听觉媒体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被广大教师接受,让广大学生喜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