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
创造性原理在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运用
石斧、铜鼎……计算机、航天器,语言、文字……哲学、艺术,无一不显示人类伟大而神奇的创造力。为了生存,人类创造着工具;为了精神,人类创造着思想。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创造的精灵在何处?在经历了丰富的创造实践活动之后,人类开始捕捉这充满魔力的精灵——创造原理。目前,人类已发现了许多创造原理,而且这些原理已在生产、生活中广泛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什么不借用创造原理来指导我们阅读呢?本文准备就八个基本创造原理作一次阅读指导的尝试。八个基本创造原理包括组合原理、移植原理、逆反原理、迂回原理、换元原理、分离原理、强化原理和群体原理。
组合原理与阅读
按照这一原理,人们只要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软件(包括原理、方法、技术及构思等)或硬件(包括仪器设备、材料及物品等)适当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创造出新事物。橡皮与铅笔组合就可创造出橡皮铅笔(据说,发明橡皮铅笔的人还成了大富翁呢),小风扇与太阳帽组合就可创造出“凉快”太阳帽,生物与化学组合可创造出生化学,散文与诗可组合创造出散文诗,诗和小说可组合创造出诗体小说……据资料表明,在现代科技创造成果中,绝大部分得益于组合创造原理。
在阅读中怎么运用这一原理呢?将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甚至看似缺乏联系的材料)组合起来思考,则可能产生新观点。比如,1999年“11•24”特大海难事故中,“大舜”号沉没地点离海岸只有1500米,从发出求救信号到沉没,“大舜”号在海上漂浮了7个多小时,“大舜”号上发出的第一个求救信号是一名乘客用手机打出来的,有一艘货船从它旁边经过,直到解放军686号舰艇急匆匆赶到。船上近300人,生还者仅22人,1/10不到。单独分析这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再看另一则材料。1912年,“泰坦尼克”号在茫茫无边的北大西洋冰海上沉没,漂浮不到4个小时,距离最近的船也要近4小时才能到达,船上人数共2200人左右,生还者700余人,近1/3。两相组合,则发人深醒,难道仅仅是我国海上救援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如果再组合《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情节,我们更可看到: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对人的生命、生存权却极为不珍重!
组合其实是综合,综合就是创造。世界总是千丝万缕地联系着,我们组合各种材料,寻找新联系便会得出新结论、新观点、新思想。
移植原理与阅读
把已知的概念、原理或方法直接或稍加改造后移植到其他领域也可实现创新。物理学上的浑浊理论移植了中国古代八卦哲学思想,现代美学也移植符号主义、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想。毕加索是现代抽象画派大师,他的画作价值连城。其实,他是移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