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质疑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0/19 17:00:1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77
  当学生手捧文章虔诚地走向老师请教“老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时,教师所期望培养并付诸实践培养的所谓“阅读能力”可以说已经被初步培养出来了。因为显然,这个学生是依据教师的要求进入阅读的。
  但是,我们的阅读究竟需不需要这样的“能力”?
  “阅读第一段,请用一个词概括出自然的景色。”
  “阅读第二段,请用一个词概括出作者的心情。”
  这样的阅读意义在哪里?难道这就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里工具性的功能?
  阅读题的训练方式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通过大量阅读题的训练,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真的能够得到提高吗?
  我想到这么一件事,同一篇文章由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情景下的两种阅读,所获得的不同结果。一个是为上课根据教参伏案备课,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和精确的解剖,这时,他面对的是一件没有生命力,只有解剖学意义的道具或实验品。同样这个人,他不为上课不为备课,在家里的沙发上散漫而悠闲地翻开文章,他无须去考虑文章的结构和手法,无须考虑如何进行信息的综合和筛选,他只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不知不觉中获取感悟和体味,有时有短暂的碰撞,有时心领神会若有所思或一片怅惘……他没有带着功利和实用心态,这时他所吸收的,和备课时所吸收的,一定是差异很大。
  阅读训练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也即出题者到底凭借什么样的依据来提出文后的问题的?作为提问者,他提出的问题具有阅读的普遍意义吗?他个人的提问,代表着一般读者的需求和疑问吗?那些问题,是文章作者写作时的初衷和埋伏的问题吗?我想起我曾经有一篇文章被某中学作为期中考试阅读考题出现,文后设置有三个小问题,我都看傻了,要是由本作者来应考,一定是零分。我不知道他们是依据什么得出那样的答案的,我以为那简直是在“乱耕别人的田”。
  来看一个阅读题。
  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回答文后三个问题:1、为什么维纳斯失去的是双臂?2、文章是如何从反面论述她失去双臂的?3、文章是如何从侧面论述她失去双臂的?
  这三个问题是否可以算作是出题者延伸出来的阅读赘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文艺随笔,它需要探究的是维纳斯为什么失去的是双臂而非左腿吗?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是一个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提出的极其低级的问题。
  很显然,如今的很多语文教师都被教参牵着鼻子走,没有教参,他们就不会上课了,没有教参这个“红宝书”的指引,他们就要方寸大乱,不知所措。于是,在阅读上给学生起引导和启发作用的教师,变成了阅读的承包者和转租者,阅读带来的愉悦和感动完全被担任手术实习生因医术不够高明带来的满头大汗的焦躁和无奈所代替,这个时候的语文阅读,形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技术和指标,令人有在车间作业的窒息和由于计件不能完成所造成的紧张和懊丧。
  再看教师对《荷塘月色》的概括:
  “荷叶,荷花,荷塘(景)——表达了……的心情(情)”
  景和情都被你分割得清清楚楚了,你还要让阅读者去做些什么有意思的事?你还能期待文章与读的人形成怎样的交流?
  所以,中学如何设置阅读题,或者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专家和语文工作者要探究的问题。试看学生中阅读能力高强的人,哪个是通过这样的阅读题训练给培养出来的?但愿能够少一些徒劳的肢解和误导,让学生驰骋他们天性里的自由,去享受阅读的美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