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75字。
柔肠一寸愁千缕
——李清照词愁绪浅析
华中师大2003级中文专业教育硕士 方胜芳
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女作家,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来说,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登峰造极。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出现“愁”字,而且她述愁可以说是最负盛名了。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国破家亡的深深的哀愁。就是在一些看似超逸、欢悦的作品中,也蕴涵着词人的孤寂和愁苦。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和独特的视角的选取是李词言愁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在其众多言“愁”的诗词作品中,李清照的词作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作;愁绪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被界定在第二性的附属地位。女子无权参与社会生活。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佛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在封建正统观念下,男子吟诗赋词天经地义,而女子学诗作文却是不守女德。多少女子的诗心被“女子无才便是德”压抑为一口口荡不起涟漪的枯井。李清照,一个响亮的名字,她不仅是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即使放入男性作家的星群里,她也不失为一颗璀璨的明星。凭她仅存的诗词,就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媲美,亦可与陶渊明、杜甫、李白、韩愈、李长吉等前代风格大师比肩。她创立的“易安体”,甚至连辛弃疾都仿而效之。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一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出现“愁”字,而且她述愁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最负盛名了。在她的笔下,赋无形之愁以有形,这“有形之愁”又千变万化,曲尽其意。如“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满怀愁绪像春蚕吐丝一样缠绵纷乱;“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旧愁上更加新愁,犹如“楼前流水”一样流不尽,淌不完;素来为人称道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更把愁写成了有体积、有重量的实体。这首词又以“浓”写愁,使愁象液体或者气体一样具有了浓度,给人以凝重、沉闷的感觉。此外如“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等等,也都写得形象可感,十分巧妙。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1、淡淡的轻愁
李清照的前期词作主要是写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尽管在这些作品里往往流露出淡淡的轻愁,但这种“愁”只能看成是她歌颂爱情,表露爱情,追求爱情这一“主旋律”的“和声”。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深婉而又细腻,在“人比黄花瘦”的清瘦和憔悴中,自有一段蹙眉美人的清韵。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学空气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培养成了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两个人志趣相同,都爱好文学艺术,“意会心谋,目行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金石录后序》)。他们结婚不久,赵明诚外出求学,同李清照暂时分别。丈夫的出游,给李清照精神上带来痛苦,她感到孤独与寂寞,无法排遣: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词开头几句以写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之情,但在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愁闷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个字,点明时间、环境、人物的精神状况。“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表明女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