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语文学习》ppt13
- 资源简介:
共35张,课件制作较为简洁,思路清晰,配套教案约3440字。
荣县一中课改展示课教学方案
【课题】逻辑和语文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2.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
3.养成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教学难点】将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6﹢1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3分钟)
什么是逻辑?“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意是理性、规律、思想、理智等等。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白吃白喝
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块钱。”“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元钱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酒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也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出问题出在哪里吗?
在语文学习中应该了解以下逻辑知识:
1、概念; 2、命题; 3、推理;4、逻辑规律
二、思 自学P86-89(课前完成)
(一) 知识梳理 :填空
1.概念是反映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依据概念可以区别不同的事物或现象。
2.概念的内涵是它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它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
3.划分概念易犯的毛病是(标准不一,概念交叉)
4.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五种,其中(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又叫“全异关系”。
5、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6、语句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言外之意,逻辑学上叫(预设义或隐含义)。
7、推理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