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ppt182
- 资源简介:
共28张,疏通课文,赏析说辩艺术等,文字材料约26990字。
4.烛之武退秦师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旧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宫之奇、范增、张良是“士”,周瑜、鲁肃、诸葛亮等也是“士”。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创造起到过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除了本单元里出现的“士”以外,你还知道春秋战国时代其他的“士”吗?
■千古一谋士 纵横天地间──《左传》中烛之武形象简析
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三言五语,便胜过千军万马,顷刻之间,强虏灰飞烟灭。读过《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浓厚的传奇色彩。我们就来沿着历史的长河,举浆泛舟,追寻那段逝去已久的往事。
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烛之武运用了怎样的手段使一场大灾难化于无形?
事情的起因还得由晋国说起。晋国是西部的一个古老国家。晋国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于黄河与汾水之间,方圆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时手握“虞”字,就以虞为名,字子于。尚在孩提时,成王桐叶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来的晋国。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这时,重耳已经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
……
§1-5•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识别文言现象,掌握重点字词
感知人物形象,赏析说辩艺术
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佚之狐⑥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⑧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⑨。”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⑩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⑫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⑬,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⑮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⑰人之力而敝⑱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⑲;以乱易整,不武⑳。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②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以,因为。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④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⑤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⑥佚之狐:郑国大夫。⑦若:假如。⑧辞:推辞。⑨已:通“矣”。 ⑩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⑪陪:增加。⑫行李:出使的人。⑬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⑭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疆,疆界。⑮阙:侵损,损害。⑯说:通“悦”,高兴。⑰因:依靠。⑱敝:损害。⑲知:通“智”,明智。⑳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