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0字。
第一讲(四课时)
提高解答准确率 文言文阅读解题例说
我们试以下面试题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羌乃率众数千,遮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宣言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掠)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合作两灶,日增培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人,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因出城奋击,多所杀伤。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部门出,北部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洲。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解析1、《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范晔。“后汉”即“东汉”。(“西汉”也称“前汉”),建朝者是光武帝刘秀。《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这类题目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有知识就能解答。1文学文化及历史的常识,是每一个高中生都应具备的,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个基本方面。
2、文言文的释词原则是“因文释词”,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准确解释词语,决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胡乱臆断。“遮”有“遮蔽”、“遮拦”之义,文章是写战斗,所以这个“遮”应释为“阻拦、拦截”。“宣言”现代是双音名词,古代则是两个单音词。由后文“羌闻之”可知,文中的“宣言”即“扬言,公开声称”之意,是疑敌之计。“或”可以释为“有时、有的、有的人、或许、或者”等。“或问曰”中的“或”是主语,“问”又是人的动作,所以这个“或”应释为“有的人”。“因”的解释很多,在前一句所叙之事是后一句叙行动的条件(或机会)时,解释为“趁此、就此”。文中“羌大震,退”是虞诩带兵出城追击的条件,所以这个“因”释为“趁此”、“趁机”。
3、文言词义的辨误,同样要“瞻前顾后”,注意语境,还要对选项作语法分析。D项“发”是主语,名词,释义正确。B项“发”带了宾语“仓”(粮仓),是动词,释义正确。A项的“发”也是动词,与前文“不进”相反,释义正确。C项释义错误。因为前句说“使强弩勿发”,后文中有“羌以为矢力弱”,即射程短而力量小,此“发”应是“发射”之义。
4、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准确到位,重要省略应补出,句式特点要把握。此句中“兵法”后省略了“曰”,“而今”后省略了主语“我军”或“君”,“日”省略了“行”,翻译时均应补出。原句中的“日”、“过”、“戒”、“虞”、“且”必须译准确。“日”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每天”;“过”后是路程距离,译为“超过”;“戒”为动词,是“戒备、防备”;“虞”是动词,“意料、预料、预测”之意;“且”在这里是“将近”,与前文中的“不过”照应。所以全句便可正确译为:“兵法上(说)每天行军不要三十里,(为的是)预防不测,如今(我军)每天(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为什么呢?”
5、此题是归纳类试题,要求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所叙事情进行分析归纳。第一段是虞诩两件事,一是宣言请兵,迷惑敌人,乘机进兵;二是增灶示强,迷惑敌人。第二段写两件事,一是示弱诱敌,二是疑兵惊敌。这样,我们就能组织恰当的语言,准确地回答此题了。
总之,积累知识,分析语法,切合语境,善于比较,提纲挈领,抓住关键,就能较好地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了。 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要靠知识积累(常用虚、实词基本用法及意义,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重大的历史知识等等);二要靠基本技能(词类语用、不同句式的判定、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具体语境、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解决问题)。只有在这三方面努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配合文言文专项练习
文言文训练1
(一)
崔枢(唐顺宗时任中书舍人)举(指报考)进士,客居汴(biàn,汴州,今河南开封)半岁,与海贾(跑海外的商人)同止(住)。其人得疾既笃(d?,深重),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轻视),今势疾不起,番人重土殡,脱(如果)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 “某有一珠价万缗(mín,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敬词,冒昧地)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yì,埋葬)于阡陌(田野小路)。
后一年,崔游丐(gài,乞求,此处指谋生)亳州(今安徽亳县一带。亳,bó)。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倘窀穸(zhknx+,墓穴)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客居汴半岁( ) ②今势疾不起( )
③脱殁( ) ④奈何忽蓄异宝( )
⑤实至宝也( ) ⑥不为盗所发( )
2.“君能终始之否”中“终始”的含义是( )
A.从始至终,即从头到尾(保持友谊)
B.使“始”终,使当初(的友谊)保持到底
C.终止当初(的友谊)
D.最后和开头(保持友谊)
3.“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两句中两个“见”字,与下面“见”字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B.扁鹊见蔡桓公
C.远见卓识 D.见教
4.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省略的字。
①客居( )汴半岁 ②置( )于柩中
③瘗( )于阡陌 ④崔游丐( )亳州
⑤并勘珠( )所在
(二)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脱去木丑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大理少卿孙伏加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万一●短, 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伏伽惭而退。及赦使至,更讯诸囚,皆曰:“ 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1.对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收系满狱 系:拘囚
B.覆按之 按:审察
C.止坐其魁首十余人 坐:因为
D.自规免罪 规:打算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青州有谋反者 收系满狱
足下平反者多 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
A.两个“反”字相同,两个“狱”字不同。
B.两个“反”字不相同,两个“狱”字相同。
C.两个“反”字相同,两个“狱”字也相同。
D.两个“反”字不相同,两个“狱”字也不相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悉脱去木丑 械 木丑 械:刑具
B.敕使将往决之 敕使:宦官
C.万一●短 ●短:愚昧短浅
D.事无枉滥 枉滥:冤屈失实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安喜崔仁师 ②敕使将往决之
A.“安喜”是崔的名 “敕使”指崔
B.“安喜”是崔的字 “敕使”指孙
C.“安喜”是崔的籍贯 “敕使”不是崔也不是孙
D.“安喜”是崔的谥号 “敕使”指崔和孙
(一)
1.C 2.B 3.D 4.A 5.B 6.C
(二)
1.B 2.A 3.D
文言文训练2
(三)
越王苦会稽之耻(指兵败降吴),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意谓与吴决一死战),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美色),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君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双重衣),色(女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足)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会集)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勘交臂而偾(僵死),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