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议论文主体段ppt
- 资源简介:
共32张,教学案约17280字。高考议论文系列写作之一——如何写好主体段。高考写作时,学生能写好主体段,作文就基本上大功告成。本教案是分析研究近来年高考优秀作文的基础,精心编制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写作的教案。学生易学易用。注重作文的入格和出格。
精心打造主体段 考场写作不畏难
——材料议论文主体段落技巧
彭爱明
学习目标:掌握和熟练写作议论文主体段
一、论据分析练习回顾
挑战高考——2015福建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审题立意:
1、材料显然暗示着思辩,体现了对立中有统一。三句话虽不同,但有核心词——路,抓住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题分析。
(1)共同点:路——围绕“路”进行阐释,根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的话题或范围最好是“路”。
(2)不同点:对立中辩证统一
第一句:地上没有路——后来有了路
第二句:走错路——发现新路
第三句:走不通的路——不敢走的人
三句话内部看似对立,实则一分为二,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第一句,没有路,变成有路,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起码规律。
第二句,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没有路,但是,可以变成“发现新路”,从错路到新路,这也是对立面的转化。
第三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仍然矛盾对立的转化。路走不通是结果,不敢走是原因。反过来说,只要敢走,联系到前面所说,走错路,走不通,恰恰是发现新路,走通一切路的条件。
三句话都谈的是人生态度。
这个命题的思辩性很明显,而且不是一般的思辩性,而是直接的以抽象的话语,而不是感性经验材料作思辨的基础。表现上是三句话,实际上包含着三个方面,三个层次有机统一。
这是一个水平极高的命题,更有思维的深处和发挥的空间。
2、确定立意——论点(写作的主旨)
三条路有不同的含义,要理解路的象征意义,围绕面对困难、创新、信仰、理想等来立意,找准材料命题的中心,选择自己熟悉的知识、文化背景,贴近思想实际,才能避免空洞。既可以围绕其中一句话来立意,也可结合三句话来立意,一般不会偏题,但立意有高低。
(1)围绕第一句立意:“路”在这里可以说是希望,是追求,是创造,是拼搏后的成功(比喻)。 作为个体来说,原本没有希望,也没有成功的机会,但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走的人多了,即在挫折后又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