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900字)
高中语文教学:我与学生一起进行的精神跋涉
国华纪念中学 明广义
我至今无法忘怀这样一封学生来信,写信的是一位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多年,已经做了父亲的学生。信中说,他至今还记得我在课堂上给他们读的一篇小说,他说他记得那是冬天,北风很大,那篇小说的名字叫《哦,香雪》,是铁凝写的,就是从哪个时候,他的生活就再也没有离开文学、离开书籍……,现在他的儿子也比其他小朋友读的书多……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自认为做了很多似乎对学生有很大帮助的事。不管是在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还是改作文时的精细批改,也不管是无数的考试题目训练,自己也认为似乎没有对不起学生。可是,学生记住的竟然是我在课余随自己的喜好给学生介绍的一些好书和好的文学作品!
我在读学生来信自我满足的同时,又感到了一丝悲凉。其实,我何尝不想更进一步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巨大魅力呢?更可玩味的是,一直到现在,我眼前的大多数学生都对语文敬而远之。我记得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学生回答他们最喜欢的学科和最不喜欢的学科各是那些,几乎各科都有最喜欢的,也有最不喜欢的,而只有语文,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学生都没有。
看着这个结果,我哑然。语文竟然如此的寂寞!
青年,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年,不正是激情洋溢的年龄么,不正是诗情勃发的年龄么,不正是渴望交流也积极交流的年龄么?为什么他们对文学与诗意如此的冷漠呢?
一
我试图寻求答案。
多年的高三教学,我似乎也不知道什么是语文了。走进不少所谓优质课语文课堂,我越来越发现我不会教语文了。我总是疑惑,语文课上,怎么老师和学生都不读课文了呢;语文课堂怎么那么缺少读书声呢;甚至课堂上老师讲的和学生谈的都不是所学的文章了呢;甚至一节课下来,老师的所谓单元目标,课堂目标据说是完成了,可为什么对本篇文章几乎缺少接触呢?据说是要拓展课外内容,据说是要发表和文章作者不同的观点,据说是要学会正确评价和批判。可是,连课文都没有读懂,怎么进行批判呢 ,怎么进行发散思维呢?
我茫然!
听着老师不知道从那里贩卖来的道理,听着学生东一句西一句漫无归依的讨论,看着老师着急的样子,看着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的表情,我更加茫然!
就说大家最熟悉的《荷塘月色》吧?我曾经不只一次问过刚听完有关本文优质课示范教学的的同学,其中一次对话如下:
问:“还记得文章的一些句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