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撰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甘肃省宁县四中 杨帆  时间:2006/9/27 12:09: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82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近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试着引进对联这股活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把我在平时撰写的一些教学对联加以整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 巩固文学常识,创设教学氛围
  用对联导入新课,既可以介绍有关文学常识,同时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质疑激思。比如在教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撰写了这样两副对联导入新课:
  其一:序以帖传乎帖以序传乎一序一帖双绝璧
  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两奇观
  其二:名士风流信夫兰亭集序南北骚人犹亿江左王逸少
  墨池余香妙哉右军一帖古今书家争说琅邪换鹅人
  这两副对联既紧扣文题,又附带介绍了作者,使学生对作为文学家和书法家的王羲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联语中传达出的人文信息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探幽发微析内容,钩沉索隐明主旨
  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及隐含其中的主旨,采用对联这种形式加以概括、提炼,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如贾谊的《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这一主旨,我撰写了如下一副对联:
  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
  斩木揭竿将百人以族强秦陈涉不亦雄哉
  又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说到他的生死观,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对此,我撰写了如下一联加以概括:
  有如此骚人雅士流觞亭中坐看云卷云舒畅叙山水幽情信可乐也
  遇这般良辰美景极目天外静观日出日落参透生死迷关岂不悲哉
  王羲之的这篇序就是把对生命的的思考寓于对良辰美景的描述之中,才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而这副对联即试图对这一主旨作以阐释,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 临去秋波那一转,巧设“空白”留遐思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极具概括性且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小结,而自撰对联作为结语,正如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小结中,我就拟了这样一副对联作为结语:
  推己及君进言除弊百代以来忠臣良将不亦多乎
  从谏如流富民强国千载而下明君圣主何其少也
  有忠臣,有明君,于是乎诸侯“皆朝于齐”。可是纵观历史,象邹忌和齐威王这样的搭档又有多少呢?如此小结,正如艺术创作中的“空白”,能为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欧阳修十分推崇,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对此我设计了如下对联作结语:
  解墨绶移扁舟采菊见南山且喜巢父有伴许由不孤陶潜才是真处士
  焚芰荷系金章倒屣拜鹤书但悲明月失影白云丧侣周颙原本假隐者
  这副对联以周颙反衬陶渊明,突出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士林楷模形象。既可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其人其文,又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使课内外知识得到了较好的衔接。
  总之,自撰对联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时还能寓教于乐,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富质感和美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