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字。
小说教学,以人为本
黄蔼瑜
“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译,标志着人的觉醒。从此,“人”成为人类自我张扬的对象,“小说”“神话”“戏剧”……就变成人类自我张扬的工具,这一类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其中心。加上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小说教学时,我们应该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教学中要围绕人物的塑造和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分析鉴赏,引导学生准确地去把握小说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同时,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以提高这一主体的读解写说能力为根本目标,引导他们去破解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和主题思想。这正是我所指的“人本”含义。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人本”思想,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人物形象时忌贴标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小说是最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文体,阅读小说的过程,实际上是阅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心智活动。但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的不同,对小说的看法就不能强求一致。西方也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上阅读活动这种个体化特征,因此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用一种统一的范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时候,应该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思考和争鸣,允许学生理解的艺术人物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像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他们的思维,开启他们的灵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时,不要简单化和绝对化。学生提出的中肯的看法,这些见解也许参考书上没有,也许我们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但是学生的分析很合理,这时候我们就要适当地加以肯定。否则,学生的观点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就会使他们产生思维的惰性,满足于教材、教参和教师对文学人物的分析和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人为的扼制将会渐渐消失无踪了。比如学习鲁迅的《药》时,有学生说,他觉得鲁四老爷有点冤枉,鲁四老爷既没有克扣祥林嫂的工钱,也没有打骂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把她抓回去作为商品换回儿媳时,他甚至觉得“可恶”。学生反而觉得柳妈这个帮凶才是罪魁祸首,是她所代表的封建迷信害死了祥林嫂。又如对待莫泊桑《项链》的主人公,有学生提出,追求美、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没有什么不可以。他认为玛蒂尔德既不是去偷也不是去抢,那么她就不应该受到那么多的批判,在她的身上还存在着很多诸如诚实、敢于面对不幸、勇于负责任等优点。我想,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只要他们能够自圆其说,讲出道理来,我们老师都应该加以鼓励。
总之,小说的品读,人物形象的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人物作出自己的理解,并以一种辩证的、客观的、理性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
二、讨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渗透写作知识。
阅读也为了写作,读小说尤其如此。不然学生只被人物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