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鉴赏”回归小说教学课堂

作者:临海六中 金士卫  时间:2006/4/4 12:03: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85
      众所周知,小说是文学领域中的重要阵地,小说鉴赏教学是高中文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它以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小说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四册的六个单元中,有三个就是小说单元,其中两个是现当代小说单元)。文学是人学,小说最具人文色彩。小说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描写、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鉴赏,达到使学生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学教育日渐重视,小说作为一种最常见,最普遍的文学样式,教学上重在鉴赏。传统的小说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小说的整体性教学及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了鉴赏,在教学中肢解小说,为了教学需要而割裂整体,并把所谓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同时也导致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小说的魅力得不到展现,也失去了其丰富的德育熏陶、审美教育等功能。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让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鉴赏为核心,力争做到以下的三个“性”和四个“高度”,努力完善新课标下的小说教学。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说鉴赏中要着重确立学生的鉴赏主人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确立呢?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性”。
  1、主体参与性
  “主体参与”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倾向性表现行为。它是发展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一种教学策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自身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调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呢?
  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外部土壤。有了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才会大胆质疑、主动思考;才敢提出不同的看法,发表不同的意见;才敢积极探究,大胆创新;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敢问、敢想、敢说、敢做的理想状态。
  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主体参与的热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才能使教与学高潮迭起。小说是文学性、人文性、故事性最强的文学样式,课堂教学情景可采用讲故事、演小品,做游戏,多媒体播放背景画面、背景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思维参与,进而达到鉴赏行为的参与。
  第三,留给学生足够的主体参与时间,在小说教学中,教师的活动虽然必不可少,但不能唱主角。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占用的时间不宜太多,主要精力应放在激发兴趣、明示目标、引导思考、揭示方法、调控节奏、主持讨论和解惑答疑等方面,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应该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多动,尽量让学生去阅读、交流、讨论,与作者、作品展开对话,尽量让学生评价、应用,让学生的心、口、手、眼、耳、脑和身体都参与到小说鉴赏中去,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人。
   
  2、三维互动性
  小说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作者主体对社会生活客体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特殊观照小说鉴赏的教、学双方既输出、交换、反馈信息,又输入、处理、储存信息,形成一个整合的“人—人”信息系统。小说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整合除了教、学双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阅读文本
  。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的个体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就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是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的必然的信息交流。鉴赏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三方整合的信息系统。因此,与之相应的理想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的三维互动。在这个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主导者,是一个重要信息源,直接向学生发送信息;同时又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作者(文本)与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鉴赏的主体,既接受教师和作者(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的输出者,向教师输出信息。 
  作者(文本)则是教学信息的主要信息源,是教与学的中介。它们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使小说鉴赏收到预期的高效,只有三者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才能得以实现。在小说鉴赏的互动模式下,它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走向文本,与作者、文本展开跨时空的对话,实现心灵的碰撞,感情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努力在引导的基础上,将鉴赏、评论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探讨、争辩中张扬个性,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感受文本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小说鉴赏的互动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状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之间敞开心灵,真诚以待,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把教学过程还原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活动,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它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创造,最终实现共同目标。
  3、小说形象鉴赏再创造性
  小说鉴赏最重要的是人物鉴赏,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读者对文学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或是对作家创作的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
  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小说是靠形象说话的,在小说中,不管多么高深的思想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化入形象的血肉才能存活。在繁复多样的形象画面中,人物形象无疑居于核心地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地说明了阅读鉴赏的个性化,“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每个哈姆雷特是学生的个性鉴赏结果,在小说鉴赏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完成对小说人物的艺术鉴赏再创造。”人物形象是作家、时代的共同产物,他具有典型性,既代表着一定的时代社会意义,也包含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观念等。因此,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个性特点而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理解。如对玛蒂尔德(《项链》)的理解时,我们不能强求“批判她的虚荣心”的反面典型去理解,而应接受学生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看法,同时也要肯定学生对她的“美丽、善良、勤劳”的观点,完成对小说人物的个性理解。
  二 小说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缩影,它能全方位地反应社会生活,包含了时代特点、人文、思想、风俗等多元因素,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鉴赏小说时要把握好四大“高度”。
  1、 社会高度 
  小说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反应社会生活。所以,鉴赏小说,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揭示时代特点,社会意义,充分认识小说的时代社会性。例如,鉴赏《祝福》,要充分把握缠绕在祥林嫂身上的四大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并由此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又如,鉴赏《葛郎台》时,通过对葛郎台这个“金子的执着狂”的分析,进而批判金钱的罪恶,揭示出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
  2、 文学高度
  小说是文学性高度集中的文学样式,由于各人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很多作品,读者的认识不同,不同时代的评价也不同。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红楼梦》的主题众说纷纭,从爱情角度来看,是宝黛爱情悲剧;而从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看,又可以总结为四大家族的荣衰史。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果果 于06-07 11:23发表评论: 第2楼
  • 很不错啊!!!
  • chuyi3 于04-13 08:07发表评论: 第1楼
  • hao bu c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