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谈感悟在诗歌鉴赏中的美学意义
地址:江苏省淮州中学 方建明
洪毅然在《美感的心理过程》中指出“审美活动或美感经验乃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心理过程”,诗歌鉴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遵循这一原则。从这个角度看,诗歌鉴赏就是一个感受和理解情感、理智相统一的个性化审美心理活动,读者阅读诗歌,通过语言感受形象、理解形象,在想象和情感激励中再创造形象,在感情体验中共鸣现象,在思维活动中得到审美愉悦。整个鉴赏形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形象思维不断激活、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能力提高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感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对真善美的认识、升华过程。
那么感悟在诗歌鉴赏中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一、于细微之处察情
诗歌是经过诗人高度提炼、升华的艺术品。它源于生活,但它的情感比日常表现得更典型,更集中,也更含蓄,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往往在某些细微末节之处“不经意”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如能抓住这些关键性词句进行启发,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曹植的《白马篇》,借着赞美游侠儿的志气、勇敢和武艺,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最后的两句尤为明白、突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难而献身,把死看得如同回家一样。捐躯,献身,赴,奔赴,国难,国家危难,对待“国难”的态度是奔赴,而且不惜献身。为了把这层意思发掘得更深刻,表达得更震人心弦,作者吟出“视死忽如归”一句。生死存亡,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回家呢,小事一桩,时时都在发生平常的很,可是在这里作者却把“死”与“归”划了等号,把为了“国难”而死,形容为“如归”。这两句,在全诗中依然是赞美游侠儿,实际正是曹植的思想自白,如果仅如此,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曹植捐躯报国的思想感情。一个“忽”字就把他这种感情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在这里“忽”是“看,不在意”的意思,在“视死”与“如归”中间加入“忽”字,这就更进一步体现出对死毫不在意态度,也就更强烈地抒发诗人为国事情愿贡献一切力量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通过对曹植的生平、思想的了解,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深入地体味曹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我对最后两句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学生在对“忽”的赏析中也得到一次思想上的升华。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对诗歌的感悟,实际上是对作者在诗中感情的体验,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更应容易教者注意,应挖掘、联系,体会最后达到领悟的境界,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白居易诗歌《卖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