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纠正语文研究的四种倾向 把握语文研究的四个重点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考
四川省广汉中学 王小槐
《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展现学科魅力、施展个人教学能力的有利条件,更为语文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近年来,语文研究的确是轰轰烈烈的:大到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小到知识研究、课堂评价等诸多方面,评家蜂起,让人目不暇接。然而,由于受到课程体系、大纲教材、升学考试的制约,实实在在地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出发、从教师理解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的研究,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广大语文教师一方面想挣脱刻板的课堂教学程式,打破以知识为核心的“肢解”课文的套路,费尽心思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一方面又受到“大纲”的束缚,以训练得分能力去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这种戴着镣铐跳舞式的教学现状,反映到教学研究上,出现了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重考试的研究,削弱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在阶段性教学中,考试成绩无疑是语文教师最关心最重视的内容。除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的功利作用外,考试成绩还是教师的“面子”、就业的饭碗。研究考试规律,无可厚非;善于引导学生考试,的确能反映教师的业务水平。不过,抓考纲、考点、考题的研究,抓知能点、知能网的落实,抓应考的技巧、应试心理的训练,“从一而终”,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推向了极端,给人的感受是,语文知识运用就是为了最后的那套升学考试题,语文的能力体现就是看学生会不会做题。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这无疑又是饮鸩止渴,长期沉溺于考试研究中,最直接影响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传播人类文化,塑造人文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反映时代气息和社会进步,给人的教育是全方位的。笔者认为,在各科考试中语文试题的区分度不大,语言表达的评分标准又不容易统一,有一定的模糊性,考试要达到很高的成绩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不必钻进研究考试的狭小圈子,而是应该抓住语文学科最能打动人的人文内容,去影响学生,变主动探求、积累理解、鉴赏评价为重点,这才是语文学科的植根固本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