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本,润泽生命——重读《祝福》所引发的思考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一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wps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0/12 11:52: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300字。
以文为本,润泽生命——重读《祝福》所引发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教育硕士  毛秀霞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教材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学生不断获得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语文在这方面尤其任重道远。基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和其对素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新课标颁布之后,中学语文教育界日益达成共识:要还中学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以文学和人文的内容为核心,重树中学语文教育的情感陶冶,人格提升,心灵表达等方面的旗帜。 
我们在顺应此呼唤的同时,是否应该对经过了思想政治和艺术的层层筛选方得以选入建国后中学语文历届教材的经典篇目,对从严格强调自思想政治角度解读文本的樊笼下得以解脱的文本,作以全新的人文性的阐释呢?是否只有如此,才更合乎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呢? 
《祝福》就是建国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则经典篇目。它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题目最初定为《祥林嫂》,后改为《祝福》。建国以来教材教参对此文本所作的主题解读定位于反封建的层面,与之相应,语文教师们在讲授此课时常常会遵循着教学大纲之总体规定,力图在学生心中树立鄙弃封建礼教的意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捂,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作品艺术美的同时,也经受了一次思想政治的熏陶。这是前些年此文本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产生便属于了读者,对其文本意义的阐释会因人因时代而异,有多种解读性。时至今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是否可以打破以往对其主题解读的定论,再去深入到文本之中,重新认识鲁迅先生到底要借此小说告诉我们什么呢? 
是的,祥林嫂的悲剧确实是社会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历年来的研究都把它归结为面目可憎的封建礼教,对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的探讨,不外是鲁四老爷和鲁镇上的人们之流。当然这无有疑义,但我们仅仅告诉我们的学生这些吗?难道仅仅让他们意识到封建社会和封建意识的可憎,并为现而今封建制度的已被推翻而庆幸,为鲁镇上人们的愚弱而悲愤,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而惋叹麽?我总觉得,这些似乎都还不够。鲁迅先生是个伟大的思想家,这编小说应该承载了他较前人理解的更为原重的思想,这思想之中应凝含了他深沉的悲哀和叹息,这种悲哀这种叹息还应让学生认识、了解,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由此,我们应该在前人所定论的主题和文本意义的解读上再去问个为什么:为什么祥林嫂会被折磨以致悲惨的死去?鲁镇上的人们为何会如此对待她? 
她和他们素无冤仇,而她又是如此勤劳纯朴善良本分的一个女性,为何得不到人们的尊重,以至于最终丢失了自己生存下去的所有依靠而悲惨地死去呢?当然,这其中可以看出封建礼教思想的摧残,可如此面目可憎的封建礼教思想为何在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帝制已被推翻了的农村社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并内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而借刀杀人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