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三个讲座材料,每个材料约7000字。
话题作文讲座(1)
江苏省盐城中学 季明春
话题作文自1999年作为高考作文以来,众说纷纭,褒贬不息,在人们的争论声中步入教学与训练的课堂,1999、2000、2001、2002、2003,连续五年全国高考都考了话题作文,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练好话题作文很有必要。
话题作文,就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话题情景和内容范围进行写作。它由四部分组成:话题材料、简单揭示语、由材料引出的“话题”、写作要求。话题材料起着由头的作用,要么提供一个事实,要么述说一段小故事,用意在于吸引考生的注意力,将考生的写作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景。揭示语要么对材料作解释,要么作补充介绍,帮助考生理解材料,拓展思维。话题是由话题材料延引出来的,是在话题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以是话题范围仅仅在材料所蕴涵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涵的意义。作文要求对作文提出具体的诸如立意、字数、文体等的限制。
写作话题作文,最主要的是要吃透话题材料。只有吃透话题材料,才能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话题作文的话题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引出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揭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要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命题意图在里面,是专门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隐性限定。审题时,一定要把隐含在材料中的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体悟出来,并据此立意才能确保作文不走题。
200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试想,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又怎么可以抛弃呢?这个故事没有结论,但命题者选择了它,用意是什么呢?仔细揣摩不难体悟,其中蕴涵的道理非常清楚:诚信不可抛。这,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揭示(或叫暗示),必须按照这个道理立意。尽管作文的话题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必须写“诚信不可抛”。当年高考作文中,有少数考生可能是刻意追求逆向思维,写了诚信可抛,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没有体悟到话题材料中隐含的命题意图。再看下面的题目:话题作文讲座(2)
江苏省盐城中学 季明春
话题作文升级之一
话 题 鲜 明
一 升级点分析:此升级点属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切合题意”一项。近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虽然人们都在说“给考生提供了很大的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但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是“戴着镣铐跳舞”,这“镣铐”就是一种限制。“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是一个范围,文章的内容要必须体现的是话题,至少要让阅卷的老师一眼就看出是围绕所给话题来写作的。不然,即使作文的立意、内容、表达等再出色,也只是“一篇不切合题意的好文章”。
二 话题设计:国庆“旅游黄金周”,人们纷纷离开喧嚣的都市,去到向往已久而难得一见的森林、牧场、水乡、海滨……而那些长期在景区居住的农人,根本不觉得本地有多少值得流连的景致,他们格外羡慕都市生活的丰富与便捷——由此看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世间万象,有何止旅游如此呢?请认真把握材料的内涵,以“熟悉与风景”为话题,自定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三 升级例文:
阳光地带
儿时的岁月总是有母爱相伴,常忆起在母亲的怀里撒娇,在母亲的摇篮曲中入梦。岁月流逝,似乎带走了那些令人梦萦魂牵的美好,长大的我觉得与母亲越来越远。极力地追求那温馨的爱,却徒劳“众里寻她千百度”,当你蓦然回首,你会发现…… ————题记
①是什么原因使天公如此生气,一连几天都沉着脸,今天早晨突然高兴起来,一缕阳光带着温暖飞到了久违的大地。今天肯定是个大晴天,于是我抱出被子晒在铁丝上便上学去了。
②中午放学回家,发现早上我胡乱搭上的被子已经被放得整整齐齐地迎着阳光,我的目光落在了阳光照不到的边上,那里有两条棉被,由于“阳光地带”都被我的被子占了,他们只好呆在那儿,我发现,那些都是母亲的被子。
话题作文讲座(3)
话题作文升级之四
拓 展 有 宽 度
江苏省盐城中学 季明春
一 升级点分析:该升级点属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的“内容充实”与发展等级的“丰富”,非常重要。
一篇文章,若不限字数,则字数越多,材料越充实;若限制了字数,则在话题“点”上的思路越宽,材料越充实。一篇记叙文,围绕话题“点”关联起来的事越多,越丰富感人;一篇议论文,围绕话题“点”关联起来的论据越多,越有说服力。
若在话题“点”上努力拓展,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充分运用“相关思维法”,把与话题“点”有关的正方向、反方向及由此发散开的对应情况都想到。做到这一步,思路宽度自然有了。
二 话题设计:以“班门弄斧”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自定,题目自拟。
三 升级例文.
“弄斧”应到“班门”
①成语“班门弄斧”,意在讽刺那些自不量力的无名小辈在名手大家面前卖弄本事。与它同义的还有这样的俗语:关公面前耍大刀。
②乍听起来,似觉有理。既是名手大家,就一定在某些方面造诣颇深,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怎有资格在他们面前指手划脚?当然,似乎只有俯首称臣的份儿了。难道这是真理吗?不!它只不过是一种饱含傲气的偏见而已。我要说:“弄斧”应到“班门”去。
③“弄斧”是跌了跤还是露了脸,这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要有敢“弄”的精神。跌了跤,就拜在他的门下学习,以求进步;若弄出了点花样,激动之余便继续努力,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总之,只要有“班门弄斧”的精神,就一定有成功的希望。
④如果空怀一身本事,不敢在“班门”舞弄一番,专等“名手大家”告老归隐之后再来一显身手,那恐怕会永无建树之日,因为“名手大家”何其多!其结果可叹,又可悲!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⑤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国外反动势力又对我们虎视眈眈,国家政权受到很大威胁。怎么办?造原子弹!在那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要造出这等高科技的神秘东西,谈何容易?然而,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凭着班门弄斧的豪情、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硬是把原子弹给“弄”响了,鼓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