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宏观把握,微观推敲ppt
- 资源简介:
第五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宏观把握,微观推敲(6份)
第五章 学案16.pptx
第五章 学案16.docx
第五章 学案17.docx
第五章 学案18.docx
第五章 学案17.pptx
第五章 学案18.pptx
学案16 梳理论述思路层意要准,层次要清
学案略语 江苏卷从2010年至2015年连续六年都考查了对论述类文本论述思路的把握。这凸显出论述思路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重要性。答论述思路题最基本的要求是层意准确、层次清晰。而层意不准、层次不清成为考生实际做题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该学案试图唤醒你对这两个问题的关注,并与你一道思考应如何解决它们。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节选自丁梅芊《〈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1.请简要分析文章节选段落的论述层次。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论睁了眼看
鲁 迅
①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
……
学案18 从文体、文本特点出发,分析概括论据作用
学案略语 江苏省《考试说明》在2014年调整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其考点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完全相同,2015年则继续沿用。而事实上2015年高考卷命题仍沿用2013年高考卷的考点,并未按调整后的考点命题。估计2016年高考卷考点将有所变化。那么,变化点将选在哪里?从2010年、2011年高考卷的命题经验看,极有可能放在对论据作用的考查上。因此,二轮复习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说“忍”
陈子展
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那就不是小事,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可忍了。比如他看见鲁国当权的季氏在家里擅用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乐舞,他就气愤愤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五代的冯道以孔子自比,他忍性的修养功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脸上挂着一块写有“冯道”二字的布的驴子,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
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唐朝有一个叫作娄师德的宰相,就留下了唾面自干的故事,活活描出了为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独一无二的国粹。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老子的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了一个帮手。相传释迦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作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于是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飞去,他才起身。此故事虽未必为真,可是佛家忍性的修养功夫,实在比道家高了许多。
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最倒霉。宋朝虽说好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的是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也最倒霉。明朝道学号为中兴,而儒家贩的佛道两家的货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使中华民族又倒霉三百年。我虽然不一定要把两千年来受异族侵略倒霉的责任,通通推在道家佛家乃至号为儒家的道学家身上。但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华民族的血液,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功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的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
(原载《太白》杂志,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难以逃避的选择
张天行
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