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程序,选角度——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突破口
作者:广东省清新县第一中学 邹天顺 时间:2007/5/20 23:17:4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57
“论述类”文本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
【命题趋向】试题选材侧重于新闻性、考据性、议论性的文章,似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预计今后将设4道题18分。从理解信息含量特别高的关键词句、归纳重要语段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进行推断和想象这4个点,试题为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基本上各占9分。
【解题对策】
首先,明确阅读程序。“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的程序是总-分-总。即先通读全文,立足于整体感知和把握;再看文章局部的段落和语句,做好细部的分析;最后还要回到全文背景下作印证。
其次,把握思维方式。一般有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两种思维进程。由大到小即先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再看文章的局部乃至细部的意思,基本是循着演绎的思维进程。优势在于能从整体背景出发来给局部定位,可靠性强,比较适用于对文章中局部问题的推敲。由小到大是从文章各局部内容出发,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概括,达到对文章整体或中心意思的把握,是按归纳的思维进程展开的,优点在于思考的面比较广,有比较、鉴别、取舍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保证其结果的正确性,因而较适合对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
再次,选择解题角度。
1.从结构解析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观点与结构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文章观点的表达是无法脱离文章结构独立呈现的,而文章结构离开了为表达观点服务,也就没有了文章本身存在的价值。社科类文章观点的呈现,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在文章适当的地方直接点出,或在文首、段首,或在文末、段末;二是作者将观点隐含在文章之中,即所谓表露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从文章结构的解析入手,来仔细探析了。
2.从理解重要概念入手把握文章的中心。
“论述类”文本的思想表达,往往依赖于一些重要概念的支撑。我们知道,概念在语言层面是通过词语形式来表达的,因而在阅读社科类文章时,要善于透过词语达到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3.从题目的指向入手,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和整合。
一篇文章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但在检测阅读能力时,题目的设定就对解题所需的信息作了范围的辖定,这就是我们说的“题目指向的文中信息”。解题时,我们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认定,还要将散见于文中各处的相关信息串联起来,以组成有效答案。这就是对信息进行的筛选、提取和整合的过程。
4.从体味形象化语言入手,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
“论述类”文本虽然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严整的语言进行分析说理,但也常运用形象化语言来表意传情,以达到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表达之中的效果。在体味这类文章或语句的思想、情感时,依据还是文章的中心主旨和上下文的语境规定性,要善于透过形象的外表把握住内在意蕴。说理过程中运用形象化的手法,常见于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方法及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从掌握文中信息入手进行合理推断。
推断的要求比理解、归纳等要高得多,基础是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把握,指向是由文内向文外的延伸,由此及彼的联系,从已知到未知的判定,这需要阅读者的信息整合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其实阅读中的推断并不完全等同于逻辑推理,并不纯然是事理间的推演。
6.由理解文意入手组织答题的语言。
就简答题而言,语言的组织能力十分重要。有不少考生在阅读文章时,再理解的环节上并没有太多的障碍和失误,主要失误则在组织答案的环节。从理解到答题,有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要寻求用最精当的语言把理解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