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调研
一、考题回顾总结
1.08年广东高考命题表解
题号 |
题目 |
试题透析 |
1 |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其实就是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把握。本题设置的五个选项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均未机械摘选原文语句,都是采用筛选整合、转换表述的方式。实际解题时当然不能机械对应原文语句,需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再加以判断。 |
2 |
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这是非常传统的考查点。设置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进行考查,也属比较常见的考查题型。不过本题在选择项的设置时颇有新意。四个选择项涉及的四首诗歌均属《考试说明》所列要求背诵的篇目,且都是所选文本之外的信息。虽然考查的内容依然是立足于文本内的阅读,但这种选取文本外的内容作为选择项来考查对文本本身的重要概念的理解的命题新样式依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
3 |
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一般论述文章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于此题题干表述理解存有分歧,无论认为其正确还是不正确均可从原文找出根据。答案经阅卷组申报上级批准后进行了调整,即无论认为其说法正确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因此观点本身尽管必须要有,但并不是得分点。关键是所列理由应与所持观点保持一致。亦即答案要能自圆其说,认为说法正确,则阐述支持其正确的理由。反之亦然。否则就是零分了。 作为较为复杂的论述类文本,其观点往往并不唯一。以选文为例,“诗的‘见’必为‘直觉’”是其主要观点,但作者同时还谈到“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用联想”,这实际上是文本的次要观点。本题的设计即立足于此,但在题干表述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失误。“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文本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理解:一是将“形成过程”理解为只是指“凝神注视”这一时间段,则此说法是正确的;一是将“形成过程”理解为作诗和读诗的全过程,则此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一失误导致了此题答案的不唯一。 |
4 |
“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等。“诗的境界”必有“见”,而“见”不一定全是诗的境界。“见”升华为“诗的境界”,“直觉”是关键。依托文本内容,疏理概括,归纳主体段落的内容要点,就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实际上涵盖了整个文本,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切实地做好疏理归纳,才能切中答题要点。 |
2.命题分析与总结
08年是广东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二次高考,与07年相比,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命题呈现稳中有变的整体特色。
①题型与赋分:均为二个客观选择题+二个简答题共设四个题。所不同的是,07年多选题为六选二,08年改为五选二,难度有所下降。07年共赋分值为18分(6分多选+3分不定向选择+简答4分+简答5分),08年进行了微调,共赋分值为16分(5分多选+3分单选+简答4分+简答4分),六选二的多选题调整为五选二的多选题后,分值减少1分。同时不定向选择题取消,改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简答题也减少了1分。
②考点设置:客观选择题均考查文本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解读,文本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08年并无实质性变化。简答题考点设置则有所不同:07年考查的一是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一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08年保留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点考查,同时增加了对文本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的考点考查。
总的来说,经过二年的命题实践,实施新课改后的广东高考卷,对现代文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非常明晰:能力层级只涉及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更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同时分值权重与选考部分力求基本相当。设题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不过分为难学生。
二、2009年命题趋势预测
认真分析研究现在考题,对09年的命题趋势作出合理预测,无疑将更有利于我们明确备考方向,为有效备考、高效备考提供必要条件。这当然不是为了猜题押题,投机取巧。
预测1.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
就广东卷来说,经过08年的微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更加清晰明确:侧重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设题控制总体难度。与选考部分更加注重分析归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更为清晰的不同定位。相信09年这种定位将更趋稳定。基于这样的考查定位,相对于选考部分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更易于拿分。
预测2.命题样式稳定,调整幅度不大
从命题样式来说,两年均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简答题的命题样式,相信09年也不会实质性的变化。当然,作为客观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不定向选择题,尽管08年没有出现,仍需引起足够的警惕。毕竟07、08二年的《考试说明》样题中均有出现。
预测3.赋分渐趋合理,答题策略调整
从赋分情况来看,力求与选考部分赋分相当的思路在08年的试卷中体现明显。估计09年也不会再做大的调整。与分值调整相对应,简答题的设题策略显然会尽可能回避一题多问,以使得分点尽可能的集中。这种变化也是需要我们引起足够注意的。
三、2009备考制胜策略
1.研学考纲——知道考什么
“心有考纲,备考不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总则,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总纲。认真研学考纲,特别是广东省考试院与之配套的《考试说明》,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2008年的广东省《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考查表述如下: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理解(B级)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C级)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无论命题样式如何变化,考查的能力层级就是理解与分析综合这二个,考点也就是这六个。明确了目标,复习时自然知道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也就容易事半功倍。当然也要关注新的动向,待09年考试大纲及广东省考试说明出炉后要仔细比较这一部分的内容表述,如果有改动的地方(肯定不多),当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的。
2.研究样题——知道怎么考
07、08二年的高考题,07、08二年的考试说明样题都为我们提供了考试怎么考的典型范例,认真研究试做这些样题,有利于我们对考试怎么考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不能简单的试做一下,对一下答案就完了。要认真的研究每一个题目,与考纲的相关表述逐一对照,明确命题人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什么。亦即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当然,如果感觉这样做难度太大,也可仔细研读每年高考结束后许多报刊都会刊登的高考试卷详析,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说研读考纲,形成的还是对于考什么的理论概念,那么研究样题,则让我们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样的考题,形成更为直接感性的认识。这对于备考自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3.实战演练,规范高效
实战演练是复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市面上的复习资料浩如烟海,我们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天下所有的高考模拟题。精选资料,规范训练是关键。规范才能高效。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同样如此。基于理解与综合分析的整体考查定位,详读文本,精确精细,先入为主尤为重要。亦即在入题前先在阅读文本上下足功夫。逐句细读,逐段归结,步步为营。这样在第一轮阅读文本后,已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结构、重要概念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再接触题目,特别是选择题,就不容易受到错误干扰。同时由于文本阅读投入多,阅读到位,因此入题后利于快速回归定位,能够快速定位设题区间,有效节省时间,事半功倍。对于简答题,由于前期阅读到位,对文本已形成清晰的整体认识,有了这样的总体认识,答题自然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做题是必要的,但做题本身不是目的,目的还是要借做题积淀解题经验,努力做到一题一得,题题有得。例如同为选择题,但因为已经不再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一统天下了,因此就要特别关注题干的表述,以利尽快明确选项要求。08年广东卷第12题“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就明确指出是双项选择,而08年广东考纲样题“从全文看,下面四幅剪纸属于新剪纸的有”实质上则是不定向选择,答案有可能是一项,二项,也可能是多项。再比如08年广东卷第15题问“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个表述显然不能等同于“文章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前者的范围更小些。关注题干表述的这些细微变化,就能够准确快速的明确选项要求,以利正确解答。
同时要特别关注简答题的解题策略、表述技巧。2008年广东高考卷第14题尽管题干表述上出现失误,造成答案不唯一。但从最终确定的评分细则上看,立足文本,列举理由,自圆其说是得分的关键。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持什么样的观点,都必须以文本本身为依托,精选理据。这实际上也是整个论述类文本的解题策略之一。
5.它山之石,巧于借鉴
分省命题后,各省的要求不尽相同,但这并不防碍实行“拿来主义”。特别是同为新课改实验区的省市命题,有的时候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比如08年的江苏省的高考命题,同样选用了一篇题为《纯朴的嗜血者》的论述文设题。所不同的是,该卷是将其作为选考内容来处理的。与广东卷一样,也设置了四个题目,且同样是二个客观选择题+二个简答题的命题样式。仔细研读后我们会发现:江苏卷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设计成了一个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而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则设置成了一个简答题。这种不同是不是也会给我们以某种提醒呢?——同一考点的命题样式并非固定不变的。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认真有序开展复习,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就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