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00字)
花 未 眠
川端康成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多角度品味“哀伤”、“物哀”的实质,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充满死亡意识和物哀精神的小说和美文,他曾说过“我们的文学随着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却是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他凭借富有日本民族文学传统精神的《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康成的文学最高成就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和《源氏物语》一样,在表现作家优秀的资质的同时,也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无穷的精神和文学财富。
三、文本解读:
(一) 字词:
壁龛(kan) 绽放(zhan) 邂逅(xie hou) 陶冶(ye) 凝(ning)神 迥(jiong)然 红釉(you) 拜谒(ye)
禁: (jin)情不自禁 应: (ying)应答 模: (mu)模样
(jin)禁止 (ying)应该 (mo)模型
(二) 课文研习:
研读课文1 到5 段:
学生阅读1-5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二段中说“我仿佛才明白过来。”我明白了什么?
明确:(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2)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或人感受美的能力———伴随年龄而增长)
2、那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物哀”精神?
明确:(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① 作者借哀伤着人类的哀伤,有限与无限的距离。
② 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自己多情,又把哀伤移到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自己,花已非花,作者借花哀伤着自己的哀伤)
启发: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自然在艺术家的眼里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那么在川端康成的眼里,海棠花有着属于自己的怎样的哀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