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90字。
寻找语文教学的新出路
黄运炎
上个世纪近 20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喜忧掺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教学观念保守陈旧;教学方法不新、呆板;考试过分标准化;学习与生活、考试与生活相脱离;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应有的兴趣;学生看书少,涵咏少,缺乏积累与创新;不少学生说不好普通话,写不好字,作不出文通字顺的文章等。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新出路,笔者作几点初浅的探讨:
一、各门学科的科学有序安排是语文教学的有效保证。
和中学其它学科相比,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要熟练地掌握运用它,各种学习与训练仅靠每周的五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在高中几年,完成八 门课的会考,所学内容不可谓不多。学生整天几乎都埋于书山题海之中,哪里还有什么喘息的机会,周六、周日也大都还在加紧学习与备考。这样语文课外的操练天地必然被各学科所挤占打压。因而语文教学流派尽管百家齐放,各显其力,但最终是曲高和寡、众怒难犯,语文改革的路子很难有突破性进展。比如大语文教学,可以组织收看新闻联播,到图书馆上阅读课,上文学品评课,上出外实践与写作课等,而这些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却都需广阔的时空天地为之开路。但眼下能做到吗?“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压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看报,不看电视,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学生不读书,关键是无时间看书”(于漪言)。语文新教纲要求学生阅读多少本文学名著,背诵多少篇诗文,学生的时间从哪里来?这就是各学科与语文的矛盾!科学而有序地安排好各科设置与教学真是一门令有关部门深思的问题。
二、优化的社会语文环境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语文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需要语文。著名人类学家博阿斯说: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文字。北大教授辜正坤说: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彻底的手段是改变其语言,同理,保持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最持久的手段也是保持并发扬其语言。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必然使 21世纪的“地球村”越来越小,这可能意味着语言文字的一体化也许在慢慢靠近!据专家估计: 21世纪至少有上千种语言将从地球上消失。因此,拯救汉语,光大汉语,应是中华子孙的特殊使命,全社会都应有责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