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ppt243
- 资源简介:
课件共16张,教案约2450字。
雨霖铃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 教学资源
1.关于虚与实:
一般认为上片写实,下片“杨柳岸晓风残月”属于虚写。实际上上片“念去去”三句应是虚写,教参认为“‘烟波’是眼前所有,而加上‘念去去’,则近景远景连成一片,有实有虚。”考虑到送别是在汴京都门,“千里烟波”是看不到的,因此理解为虚写较好。全词从离别的场景和离别后的想象角度渲染了离愁别叙;上片以实写为主,下片以虚写为主,把离别的人物这一主体与离别的环境这一客体统一起来,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
2.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恋人惜别时难分难舍、缠绵悱恻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个人功业无成、漂泊江湖的愤懑与无奈。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几句的作用:
可以理解为全词的词眼。将古人别情和现实结合起来,赋离别以普遍意义,强调自己痛苦尤甚,照应了“寒蝉凄切”等句,引出下文强烈抒情,联系作者两次功业无成,“奉旨填词”的经历,更加“那堪”。
4.关于柳永:
(1)柳永并非只写婉约词。《望海潮》写出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其时的柳永青春年少,对生活饱含热忱,对前途充满梦想,他将这些情感都倾注到这首词中,这首词绽放出与他的后期作品截然不同的风格与情怀,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2)在柳永之前,慢词已经出现在市井,但当时的文人自觉高雅,不肯插手慢词长调;而柳永性格浪漫,喜欢听歌看舞,且和市井歌伎酒女打得火热,因此他写慢词就很自然了。
(3)柳永词作的特点:形式上善于铺排叙写(慢词特点),“浅近卑俗”(《碧鸡漫志》),内容上他有所创新,以前的词人(晏殊、韦庄等)写相思离别之情,都是从闺中女子角度写,柳永则常常从男子的角度来写,同时将自己的追求和落空结合进去。
●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且去填词,遂落第。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