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600字。
黄冈中学2006届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1)
撰稿人:毛元德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专题精讲
一、命题特点
(一)选材、
一般是选自经典史籍中的传记类文段,也有少数选取相互关联的两个文段,2004年还出现了非纪传体传记性质的文段。因此,在复习中要以人物传记类材料为主,同时兼顾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小品等。
(二)题型
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
(三)设题
一般在Ⅰ卷设四个客观题,共12分,分别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段信息的筛选(主人公的品行、性格等)、对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在Ⅱ卷设主观题一道,8分,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二、专、考查内容
(一)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
1.考查范围
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和通假字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查的重点。
2.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和技巧
(1)辨析词性推断;
(2)运用联想推断;
(3)根据语法位置推断;
(4)根据语言结构推断;
(5)根据句间的逻辑关系推断。
(二)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
1.考查范围
(1)《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得无、否则、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乃等。
(3)注意几个兼词:焉—于之;诸—之于;盍—何不;叵—不可。
2.命题特点
(1)考查“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
(2)选择题的选项分别由出自文段的四句话和出自课文中的四句话组成;
(3)不回避已考过的虚词,其中“以”、“其”“之”等虚词考查的频率最高。
3.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1)词性界定法;(2)语境推断法;(3)语法切入法;
(4)标志识别法;(5)语气揣摩法;(6)结构分析法。
(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
文言句式在考纲中暂未列入必考内容,故没有直接考查,但在句子翻译中有所渗透,应稍加关注。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B)
1.设题特点
(1)一般与客观题用同一材料。
(2)翻译的字数在40左右,设置翻译两句、三句或一段。
2.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翻译要求
(1)信:译文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字词对应,一一比照原文不走样。
(2)达:译文要文从字顺,语意明确,行文通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译文要文句流畅,规范得体,生动优美,富有文采,符合现代文的基本要求。
4.翻译方法
(1)留: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保留,不必翻译。
(2)对:将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3)换: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
(4)补:补充译出原句中省略了而语体文不能省略的成分。
(5)删:对那些无法对译,删后又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
(五)分析综合(C)
1.考查内容
(1)筛选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考查形式
客观题,答案四选一。
3.解题要点
(1)参透题干,明确要求。
(2)整体把握,理清要素。具体要明确如下几点: 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关系、什么态度、什么评价等。
(3)明确指向,分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