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600字。
黄冈中学2006届高三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3)
撰稿人:毛元德
专题3 科技文与社科文阅读
★专题精讲
一、考纲分析
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这里,“社会科学类”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包括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占12分,4道题,题型为单项选择,安排在第1卷;“社会科学类”文章有时出现在第Ⅰ卷,考查形式与“自然科学类”相同,有时也可能出现在第Ⅱ卷,占18分,题型为填空题、简答题、多项选择题,其中又以简答题为主。不过,近年来“社会科学类”文章几乎都放在第Ⅰ卷,放在第Ⅱ卷考的可能性小。
二、能力要求
从能力要求看,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属于理解、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次,综合性很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高考测试的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者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有临时义的词语。总之,这些词语或是指作为说明对象的概念,或是指承载信息量大的词语,要求的是理解它“在文中”的含义,而不是词典上的意义。命题虽落在词语上,实际考查的是依据文章信息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必须经过逻辑分析对词语的意义作出准确的定位。做这类题平时要养成释词看篇的阅读习惯,不要孤立地看词语就词论词,而是根据语境看词语意义。
文中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含义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
(2)表现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
(3)内容较丰富,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即警示句、矛盾句、深化句、引用句等;
(4)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5)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如科技文中的长句;
(6)较难理解的比喻句。
句子的理解跟词语的理解,其考查方式接近,解题的关键仍是关注上下文,在考句本身要点的解析上下工夫,同时要对不同关键句的作用有一般性的了解。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这些重要内容包括:
(1)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在筛选文中重要信息时,特别要注意提示句、归结句、中心句、过渡句、形象句等。有时,文章对主要信息的阐述,呈多方位多角度的复杂性,要真正掌握一个新信息,把握住文意,必须掌握它的本质特征。在许多文句中,略过那些无关的或次要的信息,辨别、筛选并整合出对某一概念的准确解释和阐述。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就是层次关系,它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要求:
(1)能正确划分文章(文段)的层次;
(2)能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3)能将打乱了的语言材料按一定思路理顺;
(4)能将从文中抽出的文句复原。 答题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体和文章学知识。如说明文的一般说明顺序、方法等。还必须注意,把握文章形式的同时要以把握文章的内容为前提。当然,文章的具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不能拘于成见,要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对文章分解基础上的综合,要求提纲挈领,以点带面。归纳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条分缕析,说明它有几层意思。概括是对材料具体内容加以概括,说明它有几个要点。它要求我们:
(1)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2)对抽象内容能加以阐发;
(3)对含蓄内容能加以解说。
需要说明的是,概括中心思想必须以归纳内容要点为基础,但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要求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社科类作品、文学类作品,由于表达方式灵活多变,中心思想的表达或显现或含蓄,或直接或曲折,解答难度相对高一些。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需要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间接表现(如取譬设喻);有的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如抓住一些议论性语句。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最基本的要求。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近几年特别注重的一个考点,它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推理和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有时,阅读材料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就近年来的高考看,这种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大多数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料。目前高考已拓宽了测试的领域,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材料也已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