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综合测评检测试题(5份)
- 资源简介:
2016-2017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5份
2016-2017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综合测评2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综合测评3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综合测评4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检测:综合测评5 Word版含解析.doc
综合测评(一)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 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 豪猾:强横奸猾
B.而都独先严酷 严酷:严厉
C.得以便宜从事 从事:处理政务
D.以危法中都 危法:危险的法令
【解析】 “危法”应解为“严厉的法律”。
【答案】 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②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①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凭借”,后一个可译为“因为”。
C.①诚得至,反汉
②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两个“诚”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副词,确实;后一个是连词,如果,果真。
D.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燕王欲结于君
两个“于”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同是介词,前一个译为“在”,后一个译成“跟”。
【解析】 两个“诚”都是副词,果真。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
A.且庸人尚羞之
B.孝文不听,然奇其材
C.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解析】 “病”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 C
4.下列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B.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C.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D.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解析】 A项,不去;C项,上前进献;D项,左右的人。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君幸于赵王
A.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刘备天下枭雄
【解析】 例句和B项都是被动句,A、D为判断句,C为定语后置。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20分)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 秦王,以相娱乐。”秦
……
综合测评(三)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复约要父子耕畜
B.女焉能行之
C.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D.毛遂奉铜盆而跪进之楚王
【解析】 A项,“要”通“邀”,意思是“约定”。B项,“女”通“汝”,意思是“你”。D项,“奉”通“捧”,意思是“捧着”。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B.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赞:称赞
C.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几何:数学学科
D.不过庄生而私留
不过:表轻微转折
【解析】 B项,“赞”是“推荐”“举荐”;C项,“几何”相当于“多少”;D项,“不过”应解为“不去探望”。
【答案】 A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②何遽叱乎
两个“何”用法相同,都是疑问代词,解释为“为什么”。
B.①乃装其轻宝珠玉 ②乃以朱公子故也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于是”,后一个表判断,可译为“是”。
C.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②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两个“与”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可译为“和”;后一个是语气词,相当于“欤”。
D.①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两个“顾”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译为“只是”,后一个译成“考虑”。
【解析】 两个“顾”都是“只是”“不过”的意思。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
A.未必能生中子也
B.武安君南挫强楚
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D.请归燕太子
【解析】 “南”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活”“使……称臣”“使……归”。
【答案】 B
………
综合测评(五)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
B.辟易数里
C.县东吴门之上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析】 A项,“见”,通“现”,“露出”;B项,“辟”通“避”,“退避”;C项,“县”通“悬”,“悬挂”。
【答案】 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②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两个“微”用法、意义相同,都用在假设句中,表示“如果没有”。
B.①鲁父兄乃降
②王乃反诛我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意义相同,都译为“竟然”。
C.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自引而起
两个“引”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动词,翻译为“带领”;后一个是动词,翻译为“伸长”。
D.①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②胡虏易与耳
两个“与”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是介词,翻译为“和”,后一个是动词,译成“对付”。
【解析】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才”,后一个可译为“竟然”。
【答案】 B
3.选出加点的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A.期山东为三处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
B.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C.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越王为人能辛苦
D.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子胥以为不可
【解析】 A项,第一个“山东”指山的东面;第二个“山东”指崤山以东。B项,两个“左右”都指“身边的人”。C项,两个“为人”都指“做人”。D项,两个“以为”都是“认为”。
【答案】 A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②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③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其人居远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A.②③⑥/①⑦/④⑧/⑤
B.②⑥/①③⑦/④⑧/⑤
C.②⑥/①③⑦/④/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 ②⑥都是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跟从”“使……听到”;①③⑦都是意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以……为耻”“以……为乐,以……为苦”“以……为迟”;④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走上前”;⑧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上”;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远方”。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综合测评(五)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
B.辟易数里
C.县东吴门之上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析】 A项,“见”,通“现”,“露出”;B项,“辟”通“避”,“退避”;C项,“县”通“悬”,“悬挂”。
【答案】 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②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两个“微”用法、意义相同,都用在假设句中,表示“如果没有”。
B.①鲁父兄乃降
②王乃反诛我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意义相同,都译为“竟然”。
C.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自引而起
两个“引”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动词,翻译为“带领”;后一个是动词,翻译为“伸长”。
D.①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②胡虏易与耳
两个“与”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是介词,翻译为“和”,后一个是动词,译成“对付”。
【解析】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才”,后一个可译为“竟然”。
【答案】 B
3.选出加点的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A.期山东为三处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
B.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C.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越王为人能辛苦
D.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子胥以为不可
【解析】 A项,第一个“山东”指山的东面;第二个“山东”指崤山以东。B项,两个“左右”都指“身边的人”。C项,两个“为人”都指“做人”。D项,两个“以为”都是“认为”。
【答案】 A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②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③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其人居远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A.②③⑥/①⑦/④⑧/⑤
B.②⑥/①③⑦/④⑧/⑤
C.②⑥/①③⑦/④/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 ②⑥都是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跟从”“使……听到”;①③⑦都是意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以……为耻”“以……为乐,以……为苦”“以……为迟”;④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走上前”;⑧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上”;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远方”。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