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作者:□田浩东 时间:2007/9/20 19:01: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69
《史记》部分篇目选编进教材时,并没有将该篇全部选入教材,而是有所删改。如《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共有五千多字,共写了五位刺客,而《史记》选读教材《刺客列传》仅选取了专写荆轲的内容,有三千多字。这样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原文整体内容,了解全文共写了五个刺客,有五千字,其中荆轲一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在这篇文章中要表现的中心人物。正如清代郭嵩焘说:“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它的第一要义是歌颂“士为知己者死”。这是让学生掌握背景材料,让他们有一个整体感。也可以先不提及这个话题,而是在学完全文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司马迁写了五个刺客,而在荆轲一人身上就用了三千多字?作为拓展性问题启发学生深入解读文章。专诸为公子光刺王僚,豫让为智伯而刺赵襄子,聂政为严仲子而刺侠累,这三人都是一个下层人被上层人物所“知”,从而奋死不顾,这里反映了一种个人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曹沫与荆轲则不同,尤其是荆轲,其活动与一个国家的安危兴亡紧密结合,因而已经超出了个人恩怨,从而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司马迁充分肯定对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慷慨磊落、不怕牺牲的行为品质的仰慕,也有自己在囹圄之中无人解救的愤慨。
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探讨为什么教材作这样的处理。《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重点写荆轲,主要是歌颂“士为知己者死”,表现了司马迁对这种行为品质的高度倾慕。这种探讨是深层次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
二、《史记》的定位:“论治”、史学、文学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般认为这是指《史记》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但“无韵之《离骚》”是另有深意。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太史公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来写《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论治之作”。斐然的文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论治的要旨。太史公父子两人毕生的宏愿,是要在周公、孔子之后作出一部“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的大著作,像《春秋》一样,是一部论治的经书,讲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史记》的定位,其目的在于“论治”,其一家之言借史的形式发表。高步瀛云:史公之文,每一篇各有主旨。如《鲁周公世家》以相臣执政为主,《魏其武安侯列传》以权势相倾为主。学习具体文章时,必须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主旨,正确认识与评价太史公的“一家之言”。
三、“实录”与不尽“实录”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实录”即“不虚美,不隐恶”,指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刘邦是一个“人”,他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但也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秉笔直书,表现了良史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必须让学生认识这一点。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知道,《史记》叙事出现为数不少的不尽“实录”的情形。这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上是史料不足,周代以前遗存的文献本来就不多,司马迁据以编撰上古历史难免疏略缺漏。主观上是有意为之,《史记》仿《春秋》,重意轻事。为了达“意”,故意将一些可有可无、似是而非的人物写入传记,以表现自己的重要观念。如《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历史上有无其人还是个问题,但太史公将他们作为“尚让”的典范写入七十列传的首篇。应该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领会太史公不尽“实录”的原因与目的,以免让学生误解,以为《史记》全部“实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