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00字。
高语第一册 文言文阅读
一、课文篇目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逍遥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目标导航
1、了解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作家作品名篇;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貌,了解选文出处几部史书的特点。
2、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3、背诵有关篇目和段落。
4、总结归纳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词义变化,多义词义项,词类活用现象和通假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一般规律。
三、方法指津
(一)注重积累
1、充分重视课本,重视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积累。近十年高考中所考查的42个单音节实词中,属于课本所列的文言实词词语表中的有14个,占30%,其余的28个也大多是课文中出现过,能找到出处的。
2、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实词积累。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练习中出现的实词,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纳,以不断丰富扩大词汇量。
3、整理归纳古今同形的复音词。近两年注重对古今同形的复音实词的考查,因此应该注意对这类词语的整理归纳。如:卑鄙、猖獗、城市、窗户、聪明、地方、风流、横行、婚姻、结束、具体、可怜、前进、青春、痛恨、形容、批示、行为、寻常、宣言,等等。
(二)强化方法
在掌握有足够量的实词以后,具体的解题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方法的强化训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语境分析法:词义是不定项的,许多词语都具有多种意义,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根据上下文,通过分析语境就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语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这种两两、双双的语言对举现象,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对句子的结构进行语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语境中的意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们的词性,进而推断它们的意义。
4、成语对应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平时多掌握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是很有帮助的。
5、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如“公父母春秋高”中“春秋”一词,我们就应联想到《课嗣同》中“春秋三十有三”一句,即可推断出是指“年龄”的意思。
另外,在考场上,还应该注意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角度,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词义。
(三)举例导引
知识短文《怎样学习文言文》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常规方法。要认真学习借鉴。另外,对本单元出现的一些文言现象,可以制作卡片分门别类掌握,下面对几种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归纳作示例,供参考: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是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后期还较少见。文言常见判断形式有:①“……者……也”;“……者……”;“……也”②用“为”“则”“即”“诚”“皆”“乃”“本”“非”等词表示判断。
⑵被动句:如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中也有用“被”来表示被动的,但古汉语中被动句常见以下形式:①“……于……”②“……见……”③“受……于……”④“……见……于”⑤“……为……”⑥“……为……所”等。其中“于”“见”“受”“为”相当“被”的意义。而“受……于”和“见……于”中的“于”此时作介词,引进动作对象。
⑶疑问句:古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似,但具体的语言形式却不同。古汉语的疑问句式有以下几种:①用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如“何功之有”②借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如“君将哀而生之乎”③用否定词表示疑问,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璧,可予不”④用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强烈疑问,相当于现在的反问句(无疑而问)。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独畏廉将军哉?”
⑷省略句:古汉语中的省略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在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意来理解其中省略的部分。如: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主语);②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省介词宾语);③沛公军(于)霸上,(省介词)等。
⑸倒装句:现代汉语也存在倒装现象,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但古汉语中由于表达习惯的原因,倒装现象很普遍。如: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其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②宾语前置,这类型的倒装句也有几种形式:一是疑问句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二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