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赏析
- 资源简介:
约10350字。
2017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赏析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分析
◎ 杭州市瓶窑中学 何立庆
先引用孔子的一段话,《论语•子路》篇记载: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要你去帮助他治理国家,您老人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说,有这样的事情啊?老师,您也太迂腐了吧,您怎么正名啊?孔子回答说,子路,你这个人好粗鲁,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让它空着,不懂就让它不懂,不要自以为是去解释,要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名正言顺”的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名”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正”的标准是什么?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这个一般的概念作出最合理(符合语境)的解释,只有这样,你对“名”的阐述才能合理合规合情合法,在各种场合说得通,说得令人信服,即达到“可言”的程度,并且对于自己的阐述不能随便马虎(“无所苟”)。那么,对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确立四个维度:“名”的对象和内涵,“正”的标准和判断,“可言”的思辨和依据,“无所苟”的态度和价值。
如果把这四个维度引申到对2017年的我省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之中来,那么,毫无疑问,首先应该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本书的内涵作出合理的解释,根据一般的理解,“有字之书”是通过视力和听力读取的书,“无字之书”是人生的阅历感悟、前人的经验教训、社会的发展规律、自然的进程演变等,“心灵之书”是情感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收放自如、思想的迸发延伸、灵魂的激越飞扬等。这三本书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它们从具体到抽象,从浅近到深邃,从物质到精神,体现着作为个体的自身和人类现状、进程和提升的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切“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是否都要无条件地阅读?答案是否定的,关键是要看这些书的价值和功用。有选择的读,批判继承地读,而不是不分好坏的吸收,不分香花毒草的采摘。判断的标准是对社会对自己的发展提升的作用,换言之,就是必须符合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核心的主流的价值观。
我们厘清了对象和标准,接下来就是如何评说了的问题。从写作的方法和格式上来说,昔人云文无定法;同样道理,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说,面对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文无定论也就成为必然。开放性的话题,为我们确立的多种观点提供了各种可能。观点的确立和阐述是受限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