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40字。
诗意的写作需要学生心灵的投入
玉环县城关二中 姚作平
内容摘要: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其人格精神意识的构成及品位高下,才是决定作文成败得失的关键。我们可以在对文本的理解剖析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在学生与文本人物沟通共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生观。提倡对有益书籍的有效阅读,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关注时事,感悟人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人格意识 精神品位 理解 共鸣 阅读 感悟 实践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作文常常不能表达出他们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自我审视,缺乏属于“我”的思想。其作文中的观点常常是人云亦云,仅仅对生活进行表面化的叙述,丧失了自己“发现美”的眼睛。所以,现在很多教师都在努力,在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然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强调“法”,从人称、视角、顺序入手,反复强化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技巧,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这显然有所偏颇。写作有技巧,但更需要学生的成长。如果作文是树,学生的成长才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其人格精神意识的构成及品位高下,才是决定作文成败得失的关键。学生的作文绝不是纯粹的技术性行为,胸怀宽广、正直无私、富有爱心的学生往往能写出独到、深刻的文章。
本文试图从日常教学和感悟生活的角度探讨提升学生的人格意识及精神品位的方法,并以此促进学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1、诗意的写作要建立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对文本的理解剖析中,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
上完课文《范进中举》,学生对喜极而疯的范进颇为鄙薄,我让学生试着写《范进中举之后》,顺应文意,内心腐朽而没有生存本领的范进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学生就自然理解到:范进中举对社会来说是个大悲剧。他也许能得到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但他无法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无法通过对社会的建树而实现人的价值,最好的结局是:他成为一条寄生虫。唯一有所区别的是:他比以前肥胖。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对照当今社会某些因高考失败就轻生跳楼的悲剧,引导学生观照自己的生命价值。
学生学《邓稼先》,可能无法明白邓稼先的伟大之处。但是,通过与一篇现实叙述的对比,我想学生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