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40字。
让情感之泉流注语文课堂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对学生来说,情感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催化剂,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创造的门户将无法开启。我国教育家夏丐尊曾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生命和心灵的创作,它是情感的载体,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借助这个载体来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体悟、情感融入其间,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依靠自己的生活、情感、文化积淀,从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根思想感情的“琴弦”,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阅读教学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统一,须切实重视学习活动的自主参与,语言情感的能动体验,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真正参与、真切体验、真情流露的过程。下面就个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画面等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引发他们涌动的情思,引领他们走进文本,亲历事情,感受场景,见识人物。比如“入境动情”的语言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在引入《背影》这一课的学习时,可以这样导入:“提到中国现代文学,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提到朱自清先生,不能不提到他的《背影》。1948年,朱自清先生去世后,大街上的中学生拿着报纸惊呼: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饿死了!可见,朱自清这三个字已和《背影》永远地联系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背影》。”正是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才给课堂罩上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现在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又成了创设特定的情景、激发情感的新举措。它不仅是一种媒体,本身也是极重要的信息窗口。如学生学习课文时,由于年代久远,有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使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如学习《三峡》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大屏幕上的长江三峡美景(视频资料),把学生带入至纯至美的大自然之中,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动手动笔把课文中能体现自己体验的词、句、段划出来,并用绘画“画”出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课文中的人、事、景、物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体验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