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语文和语文课堂

作者:江苏盐城一中 孙小琴  时间:2006/10/12 18:00: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8
  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是最有个性的。通过语文,我们了解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作家,一群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个性色彩浓烈的作品。我们和学生一起在这片个性天空中遨游。
  沈从文从湘西走出,身上始终脱不掉湘西青山绿水赋予他的自然、纯朴、灵性。于是他的作品同样的清新、恬淡、不事造作,让人读了仿佛潺潺溪水在心间汩汩流淌。好的东西总是一样的能引起共鸣,《边城》就是这样,写三百里茶峒的青山绿水,写“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的美景盛情,写爷爷去世后,翠翠无尽的等待与思念,这种田园,诗歌一般的小说意境,表现出作家对人性的爱的理解与永恒的期盼,而我们也从中感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钱钟书是有个性的学者、作家,是大师,可他绝不以大师自居,不开宗列派,不传授弟子。杨绛女士回忆说:他志气不大,但愿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序言中,他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如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家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叶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处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好或感叹号。于是他读《伊索寓言》便读出了自己的意见: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这是他写在人生边上的感叹号,而我们从这感叹号中读到的是大师的睿智。
  个性的作家、个性的作品、个性的形象、个性的思想呼唤个性化的语文阅读和语文教学。阅读是最能体现个性语文的魅力的,个性化的阅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会不断带给我们以惊喜,它是阅读个体和作家和作品中的形象倾心交流的过程。我无数次走进语文的课堂,却不断感受到语文个性的丧失,它似乎被戴上了公式的索枷,走进了程式的牢笼。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少了。当我们津津乐道起屈原自出污泥浊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仰天长笑、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时;当我们侃侃而谈徐志摩沉醉的康桥、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沈从文钟情的美丽的湘西时,学生无不为之兴奋,可他们却没有时间读进《离骚》,驻足康桥,走进湘西。渐渐地阅读变成了形式,变成了任务。阅读的感悟、体会、思考也被为了应试而练就的经验所替代,长此以往,阅读的个性尽失,优美的文章、深刻的文章也被肢解成了只言片语,还谈什么作品的魅力呢?还谈什么阅读的能力呢?
  阅读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坚持阅读可以提升智慧。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而言,真正的阅读也远比单纯的掌握所谓的阅读技巧重要,离开了阅读谈技巧是舍本逐末,离开了阅读谈能力是空谈。一句话,离开了智慧、离开了语文的素养、离开了语文的思维,任何技巧都是苍白无力的。很难想象,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会做不了高考语文阅读题。我曾有机会长时间地走进南京市金陵中学的语文课堂,我深深地为他们的课堂的活力所折服,这种活力源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同学们的个性思考以及一定的阅读积累。在学习《边城》时,同学们自然也陶醉于作品所描绘的美丽风光和美丽人情、人事中,但他们却又自觉地跳出书来去审视这部作品,对那种自然的人事、人情,提出了种种见解,对美的凡夫俗子演绎的悲剧作理性思考,甚至连翠翠梦中的虎耳草也不放过,为什么梦到的是虎耳草呢?如此等等的一堂堂课都有个性在闪光,是智慧在碰撞。
  语文思维的培养、阅读智慧的提升固然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但绝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和熏陶,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语文课堂的风格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于阅读和思考的语文老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堂死板而缺乏个性的语文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一旦只善于讲题目、分析解题技巧而不能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作品、走进广阔的语文天空,那么他教学的源头活水便会枯竭。我的愚见,语文教师可以不是“杂”家,但必须学有所专,必须有个性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堂独特的课,否则,教者平庸,课堂呆板,学生无趣。人们总是对那些个性鲜明的课堂记忆犹新。汪曾祺是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学生,多少年后,他还记得闻一多先生讲唐诗,他说:“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够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我想闻先生看唐诗自然有独特的视角,而不是步人后尘。闻一多先生讲《登鹳雀楼》,他说,第一句“白日依山尽”,五个字写出了画家很难再现的图景:一个“依”字使人看到的是一轮光辉灿烂的太阳沿着高耸入云的山峰缓慢地落下去了。这是一个动态,只有凭借想象才能看到这样的落日斜阳,而画家描绘的,却只能是一个静态的境界,画不出落日的全过程……闻一多先生是何等人物,吾辈岂能比及?可大师们似乎总微笑着站在那里,让我们仰慕!
  我曾听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讲《大堰河-----我的保姆》,他那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至今难忘,在他的感染下,最不善言辞的学生都读得那么投入,只至读出了一个个疑问。我也曾听成都的李镇西老师讲《致女儿的信》,李老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和学生一起在经受爱的洗礼,他的课堂的开放和民主打动了所有的人。
  一堂好的语文课绝不是完美无缺的课,但肯定是极富个性的课,是充满思索和智慧的课,因为语文就是充满个性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