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和探索
322118浙江省横店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李淑芳
邮箱tuxiangqi@eyou.com
电话13516849207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里的教学建议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笔者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的基础——自主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努力地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愿与同仁共享,以抛砖引玉。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正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做着有意义的事。
当前,新的课程理念已经形成,新的课程模式也已转变,伴随新课程的变化,对于基础教育应有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过去课程实施中依赖教材、被动学习、灌输注入和机械训练的对象,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学生的合作性和探索性。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的创设让学生敢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教师要适应课改需要,提升自身素养
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力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自身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以前的教育要求“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则应纳百川,不断丰富自己、壮大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至于过分尴尬。与此同时,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更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比如学生的知识现状、能力水平,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战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学立教是教育创新的关键,只有对学生的认识、起点和需求、爱好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执教于堂。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组织教学、激发动机、引导目标,点拨重点,纠正错误并能及时调整学生、组织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