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常见修辞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动态”检测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广清 邮编:225700)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是2005年《考试大纲》的保留考点,常见修辞方法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近几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非常活,不是“静态”的机械考查,而是放在现代文阅读中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进行“动态”检测,考生失分不少,本文着重说说修辞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的设置与解答。
一、比喻的设置方式与解答
[示例]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4年高考全国卷之广西、海南、陕西等省卷第19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根据原文“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是容易得出答案的。这里明是写喝酒,实还是写作家的活动,所以手法为类比或比喻,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这样写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再如:“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18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好多学生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比喻句的理解。只要找到“书”和“遗民”在文中的相似点就行了,相似点是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由此答案就好表述了: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二、拟人的设置方式与解答
[示例]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2题)
[解析] 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三、反衬的设置方式与解答
[示例] 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4年高考全国卷之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