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一段的五点教学思考
- 资源简介:
约4580字。
《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一段的五点教学思考
沈永生
《苏武传》第二段: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人教课标实验版教材必修4,2006年11月第2版,2007年11月安徽第2次印刷)
教学中感觉,课本上的注释、配套的教参上的参考译文甚至课文的标点符号等,以下五个方面有待商榷。
【一、方欲发使送武等】
“方欲发使送武等”,课本注释为: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发、使、送,都是动词。明确地说“发、使、送”都是动词,却又只译出“打发、派送”两个动词——分别对应“发”“送”,“使”又怎么着落?
而教参则只简单地翻译为: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发、使”都没着落;“送”也没有按常规替换成对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比如“派送”“护送”之类。
两种译法都把汉朝看成施事者:汉送苏武。
真是“汉送苏武”吗?如果是,“发、使、送”三个字怎么理解呢?
1. “送”确实有“派送”的意思。课文第一段就有交代,“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也就是说:汉武帝赞许单于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以前被汉扣押的匈奴使者回匈奴。“武帝……遣武……送匈奴使……”是一个兼语句,苏武是汉朝使者,被汉武帝派去送人。还真到送了匈奴那边:“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可是,如果要说汉朝派送苏武等人这样的话,何必连堆“发、使、送”三个动词呢?两个也是多余呀!择其一不就够了?
2. 是否“发、使、送”不全是动词呢?“使”确实常作名词,使者的意思。那么“发使送武等”又怎么译呢?说“打发使者‘派送’苏武等人”吧,不好说。这是一个兼语句,含有“使者派送苏武”的意思。可是课文前面就已讲到,是汉武帝派送苏武。那把“送”字译模糊一点,译作“打发使者送苏武等人”呢?也有问题。苏武本身就是使者呀,汉朝派送使者到底要派几批,难道汉武帝还要打发别的使者去执行送苏武这个使者的任务吗?岂不是驼子拜年多一礼。
3. 那又是不是“发”译成“打发”有问题呢?“发”还有“发还”的意思,即:把收来的东西还回去,发还原单位。(安徽教育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多用字典》)那么,“发使”是发还使者的意思,动宾结构,发是动词,使是名词。课文第一段里就已说到,匈奴方面早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