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作文九步提升(考场作文的文体等3份)
- 资源简介:
约13440+17470+19420字。考场作文的文体-2018高考语文作文九步提升+Word版含解析
提升03+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及主旨-2018高考语文作文九步提升+Word版含解析.doc
提升04+考场作文的结构-2018高考语文作文九步提升+Word版含解析.doc
提升05+考场作文的文体-2018高考语文作文九步提升+Word版含解析.doc
考场作文的主旨
王国维先生说过:“为文如造屋。”张竹坡也曾用形象的语言把小说家写作比做盖房造屋:“做文如盖造房屋,要使梁柱榫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张竹坡批评《金瓶梅》本第二回的回评)
建房子,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建造房子?造什么样式的房子?用什么样的材料和什么样的工艺来建造和装修房子?写一篇文章,首先也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来写这篇文章?
所谓主旨,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现在很多学生为什么不会写文章呢?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主旨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情、志、理。尤其是高考作文,要么抒情、要么言志、要么说理,就是主旨。
主旨是作文的灵魂和统帅,主旨不明,难以为文。很多名家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尚书•尧典》里又说:“诗言志。”《庄子•天下》再次强调:“诗以道志。”《荀子•儒效》概括《诗经》主题为:“《诗》言是其志也。”当代学者闻一多在《歌与诗》里谈到“诗言志”的时候指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孔子后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强调:“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古文家韩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李渔的《闲情偶寄•立主脑》里这样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方苞提出的“义理”,也都是强调主旨的重要性。
以情动人的高考满分作文,归纳起来大概有六个方面。
第一类:写父母亲情的。
第二类:由父母亲情延伸拓展而来的爱老师、爱朋友。
第三类:热爱自然,情动于衷才能有感而发。
第四类:热爱生活,由热爱自然引申到热爱生活。
第五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
第六类:高雅的艺术情趣,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志:所谓志,就是指志向和志趣。志向高远,志趣高雅,才能写出立意高远、情趣高雅的文章。
言志的文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叫做志向,第二叫做志趣。核心就是:我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人,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事。具体表现为:第一是修身立德之志,第二是报国强
……
考场作文的结构要求
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有“结构完整”的要求。关于“结构”方面的四个等级标准要求是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化。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主要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和照应等,结构的完整性必然表现在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安排的合理等方面。行文时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有清晰的思路和精巧的构思。
“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作文的常用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种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当然也可以采取“联”、“引”、“议”、“结”或“引”、“联”、“议”、“结”的步骤。
考场作文常用结构
从阅卷的情况来看,分论点并列式或递进式的议论文结构和正反对比式的议论文结构,更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来构思行文,谋篇布局,是议论文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结构和条理问题实际上也是思路问题,首先要搞好整体构思,然后解决层次安排问题,行文中还要注意文句的次序。文章的结构虽然多种多样,但也有“道”可循,有“格”可依。掌握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若要写记叙文,则务必在开头或结尾点明所叙内容的主旨,使阅卷老师不再花时间去琢磨故事要表达的内涵。铺垫映衬式和多方联想式是相对有特色的记叙文结构。
议论文常用结构
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连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高考常见议论文结构方式一般有起承转合式和总分总式两种。
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式的论证结构,是指在论证的过程中,先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起),然后对论点进行思维拓展(承),接着由话题内容或转折,或递进,或拓展(转),最后将话题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巧妙融合,充分表现出文章的写作中心(合)。
运用这种论证结构,需要理清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起要起的有根据,不能站不住脚;承要承的有延伸,或拓展出广度,或挖掘出深度;转要转的很自然,不能出现刻意牵强的意味;合要合的最严密,让中心论点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
模板结构:确立观点(起)——引申中心(承)——认识提升(转)——得出结论(合)。
首先,“起”,即文章的开头。就议论文而言,“起”的任务是点明中心论点
……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这说明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议论文、抒情文和说明文都是高考考查的文体范围。但从高考考查和考场写作实际情况来看,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是重头戏。
高考中常见的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把握记叙文的基本规范
记叙文写作侧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即通过精心选择的典型事例,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铺展精彩动人的生活画面,揭示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力求达到以形动人,以情感人。
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是由若干具有时间延续、因果联系的事件构成的。一种感情,凝聚着一个故事。感情的来由、成因或认识内容,绝不会是抽象的,在文中也不应以抽象的形式作交代或说明;而是要付诸事实,付诸引起你某种感情的那个或那些客观外界的刺激或主观上的生理心理状况,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把你感情(包括文中人物感情)的来龙去脉写清写深。总之,写记叙文,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一两个曲折。巧意营造出文章的曲折(波澜起伏)之美是记叙文写作成功的关键。
一是抑扬法,是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二是突转法,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三是悬念法,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四是误会法,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误会法运用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阖的情节中使人物性格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无穷。
典例一:(2017•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K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