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导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4020字。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一、【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2)、认识商鞅变法是生产关系根本性调整,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过程与方法:以材料、问题归纳的方法掌握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与特点;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2、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特点及历史影响。
【课前预习案】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秦国形势:
3、孝公求贤:
4、变法准备: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内 容 意 义
1、军事
1)废除 ,奖励军功 和 结合,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 的特权,树立 阶级优势
2)严肃军纪 提高军队战斗力
3)实行 制度 得到可靠保证
2、经济
1)废井田,开阡陌,
承认土地 有,可以自由买卖 正式废除 ,
推动地主经济发展.
2)奖励 、重农抑商招徕晋民垦荒。 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3)统一秦国度量衡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3、政治 1)建立 ,国君任免官吏 县制将取代分封制;强化了
2)什伍连坐制度 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3)轻罪 刑 强化人民 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4、思想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5、习俗: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补充)
特点:
①变法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
②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③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三、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①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 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②秦法未亡的原因: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新法使秦国富强。
四、评价
1、性质:确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
2、历史作用:
①经济: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稳定了统治秩序。
②军事: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后的秦国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
③政治: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精神:商鞅执法如山,不畏权贵,以大无畏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给后人留下了精神财富。(补充)
3、局限性:
①商鞅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后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迷信刑罚,片面夸大暴力的作用,成为古代暴力思想上的滥觞。
③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④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五、成功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②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熟: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