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00字。
2005年高考散文阅读试题分析与启示
一、命题背景
2005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共有16套语文试卷,除北京、上海出台各自的《考试说明》外,其余各套试卷的命题依据全国的《考试说明》。但2005年全国的语文科《考试说明》相对于往年做了较大的修订,主要是:⑴取消了对考试内容的统一要求,(取消了知识点的"*"标志,哪些内容必考、哪些内容暂时不考,不做统一规定。);⑵取消了对试卷结构的硬性安排。《考试说明》的修订是基于"高考语文命题应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改革"的精神而做出的。因为"分省命题给命题创新带来了机会,不同的命题群体对学科认识的差异,会使命题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这次机会。不要强行统一试卷结构,从而为分省命题能够顺利实施,也为高考命题在理论上、技术上总结更多更好的经验提供方便。"(《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评价(语文)》)
《考试说明》对命题的"松绑"反映了近年来素质教育和语文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行和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展,高考这个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已经开始被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16套试卷的命题群体都对教育发展与高考改革进行了各自的思索,命题上出现了不同的思路,反响也不尽一致,开始呈现一个多元的格局。就高考中的散文阅读部分,16套试卷也是异彩纷呈,新意迭出。
三、总体特点
今年的高考散文阅读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选文更加彰显"小我",阅读难度有所提高
比较前几年的《长城》、《黄土》、《话说知音》和《乡土情结》等选文,今年所选的相当一部分作品更能表现作家认知的独特性和情感的个性化,已不是简单的"大我",而是更加彰显"小我",可谓"一枝一叶一世界",因而对作品的独特内涵的理解至关重要,解题时凭习惯思维主观臆断往往错误。例如同是思乡题材,《话说知音》表现乡土情结,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是本文的主线,把对乡土的思念眷恋与对祖国的思念眷恋融为一体,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表达的是一种"公众话语";今年的山东卷的《溯源》表现的也是乡土情结,但作者从鲑鱼的出海、溯源和回归联想到人的形体不管迁徙流离得多远,精神总要归本还原,而精神上的回溯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鲋械脑对矗徊⑷衔绯钍且恢治幕牧榈募拍庵旨拍彩乔僖桓銎凑叻词』毓说幕玖α俊T谌现亩捞匦浴⑶楦械母鲂曰退嘉纳羁谭矫妫端菰础肺抟梢痘八抵簟贰?BR> 有的散文阅读,难度也有所提高。如浙江卷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主张人应该超越对名利欲望的群体迷狂,保持个体的智性,去"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包含着对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存在与真理等诸多方面的哲理思索。湖北卷的《土地》在与瓜菜的生命交流与体验中,感悟以"土地"为象征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根基和文化源泉,反思农业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表达了"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的忧虑。还有如山东的《溯源》,天津的《看树》,都充满丰厚的文化含量和哲理的睿智,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包括丰富的生活体验、开阔的阅读视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修养,否则就难以真正理解。
2.文本字数增加,题量与赋分有变化
今年的我省语文试卷文学阅读作品为冯骥才的散文《日历》,文章发表在《中华散文》2003年第3期。原文2140字,删节后保留1660字。湖南卷的文学阅读作品《贝多芬:一个巨人》文本字数也达到1620字。这样多的文字量是近十多年的同类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