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习题(32份)
- 资源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1 林黛玉进贾府+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3 屈原列传+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4 记念刘和珍君+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5 最后的常春藤叶+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文天祥千秋祭+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6 古诗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7 祝 福+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窦娥冤+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8 都江堰+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9 兰亭集序+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四单元+古希腊的石头+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1 陈情表+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2 我不是个好儿子+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我与地坛(节选)+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项脊轩志+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4 蜀道难+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5 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6 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7 李商隐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10 过秦论+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11 师 说+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8 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9 劝 学+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2 祝 福+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3 老人与海+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
1 林黛玉进贾府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骨朵儿
程宪涛
花骨朵儿推开木栏门时,艺人们多在院子里。花骨朵儿这时登场,惊呆了所有的艺人。抽烟的忘了吐纳,扯闲篇儿的忘了下文,背戏文的忘了词儿。
花骨朵儿直奔大辽河,道,俺想跟戏班学艺。唱蹦蹦①男艺人居多,女艺人凤毛麟角,稀奇得让人遐想。大辽河尚未回应,花骨朵儿又忽然改口,道,俺不能去学艺!两个极端的变化,愈勾起大辽河的兴致。
大辽河问,咋比六月天变得还快?花骨朵儿说,俺是瞎婆婆捡来的,俺是她的拐杖,俺离开了她,老人该咋办?柴火没有人打,水缸里没有水,米袋子也瘪了。大辽河接茬儿道,俺们给打柴,留钱雇人挑水,给留下过冬口粮。花骨朵儿无路可退,只能“勉强”答应。
跟班学艺讲究“三稳”:嘴稳,手稳,心稳。在一段时间内,要品评要考察。大辽河省略了环节,他看中了花骨朵儿的长相。蹦蹦艺人行走江湖,有两种东西吸引观众:一是技艺,说、唱、扮、舞,还有绝活儿;二是外貌,要打人儿,艺人中常说的“卖肉”。第二种艺人技艺差,常常被艺人看低三分。唱蹦蹦戏追求卖点,百姓的口味各异,戏班根据市场调整。
艺人们起着哄嚷嚷,让花骨朵儿唱段戏,意思是点拨验证。众人早有预期,这是柜上摆设——中看不中用。但是,花骨朵儿首先说道,俺唱得实在平平,俺想取长补短。大辽河说,咋个意思?花骨朵儿说,你教俺耍手绢吧,弥补唱戏的短处。大辽河细细咂摸,这也是一套路数,道,俺就教你耍手绢。
舞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属于蹦蹦戏艺人的绝活儿。花骨朵儿早年随父母逃荒,半路遇胡子②,与父母失散,幸得瞎婆婆救助,俩人相依为命生活,是吃得苦的孩子,每天早晚跟师父练功。花骨朵儿的舞与众不同,她一手拿绿色手绢,一手是粉色手绢,比一般手绢大一圈,一朵是绽放的莲花,一片是伸展的荷叶,加之粉面如花儿,又配上一双玉臂,简直是荷花绽放,吊足了一大批百姓的胃口。大辽河的目的达到了,很多百姓都是为看花骨朵儿。
大辽河说,寻思个事。花骨朵儿说,师父尽管开口。师父说,美中不足呢,你小臂上有疤,用粉绫子扎上,台下看不到,不会那么扎眼。
花骨朵儿说,那是俺两岁时,手臂触到了火盆上,留下的一条疤痕。当时母亲照看俺,父亲在户外劈柴,母亲转身的工夫,俺就碰到火盆。父亲知道了,给了母亲一撇子。用獾子油抹上,父母心疼俺,晚上睡不着觉,母亲常常自责,父亲常常叹息。
大辽河说,又说明啥事儿呢?
花骨朵儿说,知道这事的,只有四个人,父亲、母亲、师父、自 个儿。
大辽河道,你要让更多人知道?
花骨朵儿点头,嗯。
来搭班的梨树艺人,百姓送艺名大斧头,以表演下装见长,当晚和花骨朵儿一副架,未被技艺吸引,被容貌打动。主动约了花骨朵儿,要求留下唱一副架,意思是俩人要好。但是提出一个条件,不再暴露两条胳膊。花骨朵儿决然拒绝,道,俺就要给台下看,这是俺的条件。俩人执拗如牛。大斧头次日早上,背上包裹悄然离班。
花骨朵儿含泪望着背影。大辽河跟上来说道,难得的好小子,走了可惜了。花骨朵儿哽咽着说道,俺更想爹娘了!
这一年冬季,戏班子从铁岭出发,直到吉林长白山里。某日,戏班子唱屯场时,台下听戏的夫妇,一边看花骨朵儿表演,一边忍不住流泪。夫妇俩扑到台前,道,闺女啊,终于找到你了!
原来,花骨朵儿胳膊上的疤痕透露了身份信息。
花骨朵儿不再随戏班子游走。与戏班子艺人分别时,她告诉大辽河,俺流浪就是为找家。
(有删改)
【注】①蹦蹦:源自东北的一种地方剧种。②胡子:东北民间对土匪的称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花骨朵儿初次与艺人见面情景,从侧面展示花骨朵儿形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又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花骨朵儿前面跟大辽河说“俺想跟戏班学艺”,后面又说“俺不能去学艺”,这貌似矛盾的话,真实展示了花骨朵儿矛盾的内心世界。
C.小说描写主人公花骨朵儿的同时,也写了梨树艺人大斧头,以及花骨朵儿拒绝大斧头提出的条件,是为了突出爱情与亲情相冲突的 主题。
D.虽然对花骨朵儿的父母着墨不多,但是读者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女儿的爱和思念,而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出 来的。
解析:C C项,“是为了突出爱情与亲情相冲突的主题”,对小说主旨理解有误。
2.小说中的花骨朵儿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
第二单元 生命的赞歌
3 屈原列传
一、课外阅读
(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解析:B 根据语意,“涣少好侠”是“王涣从小喜欢行侠”的意思,“王涣”是“少好侠”的主语,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尚气力”承前省略主语“王涣”,语意完整,前面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敦儒学”中的“敦”是“重视”的意思,后面带宾语“儒学”,中间不能断开。“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是并列关系,中间应分别断开,据此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
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解析:C A项,原文中提到“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B项,尽管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但这依然存在诱发“中国威胁论”的风险;D项,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是中国海权维护的努力目标,但目前尚未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