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色基因·种子·清明”作文拟题说明及审题立意
- 资源简介:
约3730字。
“红色基因•种子•清明”作文拟题说明及审题立意
淄川中学 王永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一粒粒种子,融入大地消失不见,看似消失了,却在悄然间孕育更多新生命。由此生命生生不息。
②据新华社沈阳4月3日电 中韩双方3日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了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3日上午,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我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10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回到祖国和人民怀抱。2014年至今,已先后有近600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祖国的怀抱。
③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拟题背景:阳春三月,清明将至。万物萌发,百花争艳。在人们踏青祭扫之际,新生命的勃勃生机与长眠于大地的魂灵在此相交相接,生命的接力在此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四川凉山30名消防官兵的英勇就义使得这个清明节增添了浓重的悲壮的色彩,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4月3日回归祖国,并于寒食节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为此,新华社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传承红色血脉,续写先烈荣光——写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文章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拟题缘起
三月份各地模拟题纷出,其中“青岛二中高三模考”关于种子的哲理性作文题目的设计颇为巧妙,意味深远,很想拿来让学生一练。以下是该作文题的材料:
一粒粒种子,融入大地消失不见,看似消失了,却在悄然间孕育更多新生命。由此生命生生不息。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也需要无数粒这样的种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本题为有一定哲理性的新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思辨能力。材料有两段,两段之间构成类比关系。第一段以自然现象作喻,“种子”“融入大地”“孕育更多”,比喻埋头于事业、牺牲自我、无私奉献、感召和培育更多后继者的人。第二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也需要无数粒这样的种子”则明确了材料的重点所在。考生需要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立意。
拟题重构:
在写之前,恰逢清明节假期前,于是想将这方面的内容加进去。清明时节,踏青访春,祭扫先人之余,引导学生将慎终追远之思赋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