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业水平检测试题
- 资源简介:
共19题,约8540字。
第三单元 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言积累与表达(本题共6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 ),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它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__________,“照搬不走样”,倒是要__________,“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__________。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__________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现出来,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的。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一个过程,即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
B.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
C.这一过程是指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
D.神圣经典,要经历一个由普通著述转变而来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A项“有一个过程”主语残缺,而括号前的内容显然不能作它的主语,所以补写后句子前后衔接不畅。C项“这一过程”过于突兀,前文并未提及“过程”,故衔接不畅。D项“神圣经典”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句,与括号前一句中的“经典”的提法不一致,显得突兀,衔接不畅。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云亦云 揆情度理 清规戒律 口耳相传
B.亦步亦趋 审时度势 金科玉律 口耳相传
C.人云亦云 审时度势 清规戒律 耳提面命
D.亦步亦趋 揆情度理 金科玉律 耳提面命
答案 B
解析 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根据横线后的“照搬不走样”可知,符合语境。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依据后文“照搬不走样”可知,这里是侧重“做”,而不是“说”。揆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不合语境。审时度势: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符合语境。清规戒律: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含贬义,用在这里褒贬不当。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符合语境。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不合语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的。
B.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现出来,很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