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及解题技巧

作者:不详  时间:2019/2/22 16:43:08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1051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及解题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大熊老师说: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古诗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抒怀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闺怨诗等。
  下面就和大熊老师一起看一下这些题材都该怎么作答吧:
  (一)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意象:
  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
  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 分析意境:
  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
  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4.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山水田园诗常见内容情感:
  ①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②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③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④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常见表现手法:描写、抒情
  (二)边塞诗(凡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1、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如:
  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即使是失败而归,也虽败犹荣。
  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许悲壮,几多忧伤。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分类: 边塞诗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颂战,如卢纶的《塞下曲》;一类是反战,如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征人怨》;一类是反映战况或戌边生存状态。
  内容:
  景物:边塞风光(雄奇壮丽,残酷恶劣,荒芜凄凉,单调无味)
  人:
  统治者—— 穷兵黩武;将军贪功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杀敌豪情);思乡念亲
  百姓——战争带来的痛苦;对和平的渴望;思妇对征人的思念
  风格:雄壮豪迈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豪放旷达 慷慨悲壮 委婉清丽
  2、边塞诗的常见思想内容:
  ①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雄奇壮丽,残酷恶劣,荒芜凄凉,单调无味)
  ②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③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④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或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⑤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3、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
  (三)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手法。
  2、鉴赏步骤:
  ①抓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外形、内涵)。
  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见上)。
  常见的主题、情感: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四)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等)
  3.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
  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常见情感:
  ①大多数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或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有一部分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或通过别后情境的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担忧、祝福、嘱托。 如王维的“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