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
高考作文“二难选择”类话题的把握
高考作文话题回顾:
在高考命题开放与多元的趋势下,近两年作文的命题也成多彩局势。比较而言,“二难选择”即关系型话题备受命题组专家们的青睐。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全国卷I)、“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全国卷Ⅱ)、“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Ⅲ)、“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卷Ⅳ)、“材与非材”(天津卷)、“平凡与自豪”(辽宁卷)、“人文素养与发展”(浙江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语言与沟通”(广东卷)、“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江苏卷)、“昏镜与明镜”(湖北卷),2005年“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卷I)、“位置与价值”(全国卷Ⅱ)、“忘记和铭记”(全国卷Ⅲ)、“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湖北卷)、“一个标准的圆和一个不规则的圆”(福建卷)、“文化与成长”(上海卷)、“细微之物与大干世界”(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今年与去年”(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由这些话题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了。事实的确如此,人们对自身思维的不断历练不仅是学习的本质形态,而且也是一个人不断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高考是一种选拔赛,检测.一个人思维水平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他能否很好的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作文作为一种综合形态出现的语文考查形式,理所当然的就成了反映考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最佳工具之一,而最能体现思辨能力的关系型命题形式自然也就会成为命题专家的首选对象。方法点拨
对于这类话题,考生该如何把握呢?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认真思考材料所包含的意义,尤其是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思考必须要借用哲学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并不断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形式,矛盾可以是事物自身两方面相互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亦即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强和弱构成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这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时是错综复杂的,有因果关系,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等;有相对关系,如“材与非材”、“昏镜与明镜”等;有相依关系,如“细微之物与大干世界”、“人文素养与发展”等;有对立统一关系,如“出入意料和情理之中”、“位置与价值”、“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等。绝大多数的话题都应该辩证地分析对待。根据哲学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一般可将关系型话题分成两大类:
一、褒贬一方:即对关系型话题中的两个事物或对象,赞赏一方,否定一方。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对“相信自己”持赞赏、肯定态度,可以认为在别人的建议中有时会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主张和个性,对“听取别人的意见”持否定、排斥态度;例如安徽考生《给“从谏如流”上把锁》;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肯定“听取别人的意见”,兼听则明,吸取他人良好建议成就自己辉煌,否定只“相信自己”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态度。例如陕西考生《摆出一副倾听的耳朵》。又如“一个标准的圆和一个不规则的圆”,可以把前者比作
“圆滑世故”、“明哲保身”、“墨守成规”等,把后者比作“刚正不阿”、“勇猛前行”、“开拓创新”等,如此就出现了否定、驳斥、鄙视前者,肯定、褒扬、称颂后者的立意。例如福建考生《八十八二十八》。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褒贬一方的话题也大多能够辩证统一起来,按照第二种“水乳交融”的思维方法去立意。
二、水乳交融:即关系型话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时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