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评析
作者: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 刘海燕 时间:2006/11/3 7:47: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273
一、取材视野广阔,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平民生活百态的内容进入高考作文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今年的作文取材十分广泛,有的是名言警句(如浙江卷和江苏卷),有的是寓言故事(如山东卷、广东卷、全国Ⅰ卷),有的是现实镜头(如重庆卷和北京卷),有的是网络调查(如全国卷Ⅱ)……如此广阔的取材,反映出了作文命题开始走进现实生活的思想和贴近考生生活的方向,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了,既有利于考生展现才情,将作文生命植于生活的源头,又有利于增强人文底蕴,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同时,今年的作文命题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如全国卷Ⅱ反映了当前社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社会现实;江西的“雨燕减肥”虽然“减肥”隐含深意,但流行词汇也从侧面反映百姓生活。
二、关注情感哲理,高扬人性、抒发平民情感成为今年高考命题的又一特色。
今年的作文命题,人情味更浓,生活性更强,涵盖理性,看重思辨,呼唤“理性”的光芒,关注培养观察和思考习惯,追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关注心灵的自我修养。
前几年的作文题,不是“诚信”,就是“选择”,大多体现社会价值、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外在价值观的灌输。今年的作文题目强调一个“我”字,强调“我对生活的看法”,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审视精神家园,理性和感性的界限模糊,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讲真话”,让考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掏出“心窝话”,契合当今社会个性舒展的主调。R如重庆卷的提示语“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上海卷《我想握着你的手》,江苏卷以“人与路”为题等,均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人生、理性思辨为目的,发掘考生的情感空间。
三、降低审题难度,以提供思维平台,打开行文思路,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话题作文给考试选择余地大,但同时宿构抄袭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命题作文虽可抑制宿构倾向,但审题(写作范围)又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为了扬长避短,命题人通过揭示材料内容含义(如山东卷)和拓宽写作范围(如北京卷)等方法,搭建写作思维平台来解决这一矛盾。象这样的一些提示语,不仅降低了审题难度,而且还打开了立意思路。
今年的作文命题突破了要求考生将材料或话题抽象并哲理化的常态,要求考生逆向思维,如江苏的“人与路”,将鲁迅和“有人说”并列,要求考生亮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考生具备足够的历史、语言和文学常识,考核其文化理解力,如浙江考卷从《列子》到歌德,从《吕氏春秋》到医学专家,古今中外,信息繁杂。
四、形式不拘一格,预示了高考作文的走向
2005年作文命题已经给“话题”作文解锁,2006年更是异彩纷呈,多种题型共存的局面已经形成。
1、命题作文异军突起。今年的17套试题,尽管8套话题作文仍占据了半壁江山,但能较好的反宿构的命题作文比去年增加了3套,达到了6套。延续了8年的话题作文可谓“穷”则思“变”:一元的发散重新受到青睐,如“读”(安徽)、“问”(四川);对考生思维限制更少的自选话题类悄然兴起,如浙江、福建、湖北。命题作文也比以往范围更广、写作空间张力更强,如“北京的符号”(北京)既可以看作是新北京的生活态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愿景。
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打破了以往纯话题作文的僵化模式。如 “人与路”(江西卷)是一道命题作文,也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全国卷则是一道看材料型的题意作文。
2、文体不拘一格。和去年一样,1999年以来“三自”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除9套自选文体外,限制文体(除诗歌外)的有7套。指定写议论文的有1套,比去年少了两套,但北京卷、湖南卷表面上无文体要求,实际上“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的要求隐含着议论文体的限制,只不过更为宽松罢了。
3、比分有所突破。和去年一样,上海、福建两地作文的比分仍为70分。但字数分别从1000字、900字均回调至800字,这样也许更加符合考场实际。
另外,重庆的大小作文组合,福建、浙江的选题作文,全国卷的题意型话题作文等,也颇有新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