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题(3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三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1/2 21:29: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三单元测试题(3份)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三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三单元 基础达标卷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时优案文档:第三单元 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

  单元群文阅读•圣贤之道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从道不从君
  马作武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最后,“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道也者,治之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对“道”和“真理”关系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是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含摄的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与真理无关。
  B.道是主观建构的,本质是“人道”;真理是客观发现的,是绝对的,先验的。
  C.道是多元的,可变化的;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D.道和真理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是“可”与“不可”,后者追问“是”与“不是”。
  2.下列关于“从道不从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是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也是想承传和发挥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奉为权威就够了。
  C.“从道不从君”,关键在“道”字。这个“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只是形下意义的“礼义辞让忠信”。
  D.“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本质上并没有否定君主政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荀子的“道”是“圣王之道”,可以表现为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B.荀子强调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安政惠民,但又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这是学习了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后提出来的。
  C.先秦诸子的“道”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但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D.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
  ……
  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句读(dòu)  读书(dú)
  经传(zhuàn)  传道(chuán)
  B.逡巡(qūn)  峻急(jùn)
  藩篱(fān)  吐蕃(fān)
  C.近谀(yú)  须臾(yú)
  度长絜大(duó)  长度(dù)
  D.老聃(dān)  冉冉(rǎn)
  苌弘(Chánɡ)  长者(zhǎnɡ)
  答案 B
  解析 “蕃”应读“bō”。
  2.下列对通假字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亡”涂有饿莩 “涂”通“途”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C.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答案 A
  解析 A.“无”通“毋”,不要。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作《师说》以贻之以刀劈狼首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
  C.犹且从师而问焉不出,火且尽
  D.享国之日浅以致天下之士
  答案 D
  解析 D.都是结构助词,的。A.连词,来/介词,拿。B.用来……的、……的凭借/……的原因。C.连词,尚且,还/副词,将要。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⑧外连衡而斗诸侯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⑩不耻相师
  A.①⑥⑧/②③⑤/④⑦/⑨/⑩
  B.①⑩/②③⑤/④⑦/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⑨/⑩
  D.①②⑤/③④⑦/⑥⑧⑨/⑩
  答案 C
  解析 ①②③⑤名词作状语;④⑦名词活用作动词;⑥⑧使动用法;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⑩意动用法。
  ……
  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二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通过“王道”与“霸道”的对比分析,阐释了“王道”政治的内涵。
  B.文章从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两个方面论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前一个方面。
  C.文章认为“民本”与“君本”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政治思想,朱元璋命令删节《孟子》为此提供了例证。
  D.司马迁评价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论述了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的望而生畏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今日上午,联合国驻华系统与北京市环保局、通州区政府联合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举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的世界环境日庆祝活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