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350字。
同学们好!首先向大家致以新学期的问候。
上学期的《中国文学》(1),我们学了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秦汉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这学期的《中国文学》(2),我们将学习唐、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
由于浙大从2004年9月起实行春、夏、秋、冬四学期制,上课时间相对更为集中,远程教学的授课时间也调整为三次,每次近四个小时。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难度比较大。希望同学们能克服困难,认真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一是要结合远程课件,自学《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两套教材,特别是要多多阅读和学习具体作品。
二是要根据教师的上课内容,了解、掌握每章的重点,并认真完成作业。课件中每章都有“疑难解析”、“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并附有参考答案,务请认真阅读。
《中国文学》(2)内容共有十五章,根据三次上课时间,大致分为唐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三大块。今天讲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
第一章 初盛唐诗人
第二章 李白
第三章 杜甫
第四章 白居易与中晚唐诗人
第五章 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
第六章 晚唐五代词
第一章 初盛唐诗人
初唐诗人
一、初唐四杰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1.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题材领域、格律的形成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勃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
2.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开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大漠,扩大了题材和思想;五言律诗的形式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
二、陈子昂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1.诗歌理论方面:在《修竹篇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提倡“风骨”和“兴寄”,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创造出健康而美丽的文学。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创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诗歌创作方面:《感遇诗》三十八首等诗歌创作体现了他恢复兴寄传统的理论主张。《登幽州台歌》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诗歌美
学的提出,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三、“沈宋”及其在律诗定型中的作用:
“沈宋”即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是武后时的宫廷诗人。两人对唐诗的贡献主要在声律方面。从前人和时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中,将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后来作诗的人有可以遵循的规则。
四、张若虚和刘希夷及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却赋予新的内容,将诗情、画意和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境创造方面与之相似。
他们在诗歌意境创造上的进展,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意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等,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出现、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