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欣赏讲座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4/23 14:06:4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4700字。
诗歌欣赏讲座    
一、现  状。
  有这样一段话:“悲惨的中学生朋友,我的弟弟妹妹,你们学了九年的语文,居然写不好一个字条,你们学过数百篇的语文,居然听不懂一首歌谣……”
  有一回,我给中学的新生讲一首“二战”时很流行的歌,大意是:
  春天来了,大地上开满了鲜花
  鲜花哪里去了?鲜花被美丽的姑娘采去了
  美丽的姑娘哪里去了?姑娘被大兵带进军营里了
  大兵哪里去了?大兵都到坟墓里了
  坟墓哪里去了?坟墓被鲜花掩盖了……
  这首诗的意思很明白,是写战争对人性和美的摧残,同时也说明了美的不可战胜。可是,有些学生是这样理解这首诗的:
    “美丽的姑娘不该采摘鲜花,因为公园里写了‘不许乱攀花木’。大兵把姑娘带到军营里罚款去了。其实大兵不必太较真,大兵都会老的,而且老了都会埋进坟墓里的,何必在乎几朵鲜花呢?”
  他们还认为诗的最后一句应当删除,可有可无。
  有一位出国留洋的博士发表文章讲李白的《静夜思》三岁的小孩也会写……
  想读懂诗,首先得把握诗歌语言特点。 
    
二、把握语言特点。
  有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参加一个婚礼,赞美新娘,新郎讲,哪里哪里……
  大山讲好凉快啊……
  唐朝李龟年……
  语言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海德格尔说:“语言的边缘即世界的边缘。”如此复杂的现象怎么可以简单对待呢? 
  中国语言与西方语言相比,更讲究意会,心领神会,其特殊的魅力也缘于此。而西方语言的逻辑性强。譬如:我们常说的“老头子”,“晒太阳”、“打扫卫生”等,就不符合西方语言的逻辑。你无法用主谓宾的格式来划分,但是,每个中国人都能明白你说的意思。 
  中国语言与西方语言相比较,较为含蓄,符合东方人的心理特征。 
  譬如,英语一张口,你就大概知道对方所说的是地方、时间,还是为什么,它用Where,When,Why,What等开头。 
  而东方语言会说上半天,你竟不知所云。比如:“昨天晚上我看见路上一个女孩子……”你知道我这十一个字下面要说什么吗?多种可能性或许在十一个字后才出现。这与东方人的性格相关。就像一个老农去你家借锄头,他会先说些天气、地里的庄稼、孩子上学的事,最后出门时,漫不经心地说出真实意图,而很少直奔主题。 
    中国语言因为逻辑性上的欠缺,所以,中国很少能产生出大的逻辑学家。大约只有春秋战国时的名家。而同时期,古希腊已经产生出亚里斯多德,已经建立起完整的逻辑体系。但是,中国语言也有着自己的特殊魅力。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多种可能性。例如,唐宋诗词达到世界文学的高峰,至今依旧光彩夺目。 
  我们的语言审美也出现了问题。譬如《明湖居听书》中的一句:“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我们一定要说这一句很美。 
  有一位学生模仿,写《我的同桌》,“她的头发像黑色的瀑布,眼睛像夜明珠,鼻子像大理石,嘴像一条小船,脸盘子像十五的月亮……”、当所有这些比喻拼凑到一起时,就出现了一个极恐怖的形象。我看还不如说一句“我的同桌很美”来的实在。“苹果果似的圆脸,长着一双杏仁似的眼睛,樱桃小口……不如说开了一个果圃。” 
  现在的语法分析体系还是从西方套用来的。就是说,我们使用着中国语言,而衡量这种语言的标准却是西方的。这套不合体的标准,正是我们在语文课上津津乐道的。有些老师对修辞、语法、表达方式等存有一种恋物癖。 
  我们更应当从整体上去把握语言,把握语言的整体特征,特别是中国的诗歌语言。
  
三、 为了心灵不死
  今天能看到有这么多同学参加文学活动,着实令我高兴。我是为你们有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而高兴。中小学是全面奠定人生基础的重要阶段,而抓住奠定人生基础的文学,从文学中汲取智慧的的营养,自然是人生的明智选择。在物欲横流,浮躁遍地的今天,要保持一种明智,确实是需要顽强的定力的。我想起了台湾大学叶嘉莹教授巧对学生问的故事。叶嘉莹教授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颇丰,讲课生动形象,左右逢源。一天,她上完课,有学生问她:“老师,您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处呢?”叶教授说:你的“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助你找职业,更不能帮助你挣钱发财。那么,为什么还要学它呢?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诗有一种‘感发的生命’,它由作者传达给读者,而且可以不断生长,生生不已地流传下去。这种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你的心活泼起来,永不衰老。这就是诗的好处。”“辛弃疾有两句词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倘若一个人能够把松树和竹子都当作知心朋友,听到山鸟的叫声和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受到感动,那么他对人间发生的事情怎么会无动于衷?”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注意诗教,注意文化的熏陶,原来是通过诗教来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啊,是在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啊! 
  叶嘉莹先生说得委婉,耐心,但意思是很明确的。四川大学羊玉祥先生说得就更直接,更坦率。“当代伟人为了有所建树,无一不在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我们学习、欣赏古典诗文,实际是在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建立理想人格,使我们更具有‘人的魅力’。”他有两句话说得使人惊心动魄:“无知,可能造成两个极端的结果:疯狂的迷信和粗野的亵渎!”“我国的古典文学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的形象反映,凝结着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审美心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最绚丽的花朵。”
  综观古往今来,有丰富古典文学知识及其鉴赏能力的人,他的心灵可以自由翱翔,纵横数万里,上下几千年,领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古人交换信息,沟通心灵。这必然内心充实,眼界开阔,精神振奋,生活得有意义。他们热爱美、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传播美,这是那些“腰缠万贯”的文盲、半文盲永远也难以理解和得到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杨万里为王安石的绝句所陶醉,以致不吃早饭,就是这种境界。 
  海峡两岸两位先生的话说得多么透辟!为了心灵不死,为了不走向疯狂迷信或粗野亵渎文明,我们要认真读点书,读点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书。在崇拜“流行”中不忘追求一点高雅;在正视现实中不要丢失了应有的灵性;在被物欲塞满的脑海中腾出一点空间装进一点文化。现在,被我们有些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太多了,而恰好就是这些东西,则被西方世界当作是摆脱社会危机,拯救他们的灵丹妙药。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四、中国诗歌文学的智慧。
  确实,进入中国文学的宫殿,你会感受的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美感。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了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滋育了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让世界为之赞叹。中国文学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于诗歌的吟唱,翻腾着、跳跃着、几经曲折,不屈向前,造就了我们这个诗的国度。一路唱来,留下了“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等时代美声;涌现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和苏轼等闪耀着智慧的多姿浪花。他们用生命恣肆地书写着汪洋诗情,或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问难苍天;抑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性情追求;抑或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生命高贵;抑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世;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达观。这些诗句生发于情感,净化于审美,升华于哲理。就以唐诗宋词而言,我们徜徉于这座中国文学最高档次的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们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你看,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是听一曲琵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边是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伤神。真可谓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那杏花春雨,铁马秋风,蕉叶题诗,红炉拥雪等蕴涵丰富的意象总能带给人无尽的审美愉悦。就说唐诗宋词吧,她简直是一顶灿烂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捧出这部宝典,我们能感觉到它的份量:刻写历史,它刀刀见血,鞭笞黑暗,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它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含英咀华,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莺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廷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坟旧鬼,它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的一座座珠穆朗玛峰。 
  
五、 中国古代诗歌特点要述。
  ㈠诗歌体式。
  ⑴四言诗。“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四言体盛行于西周,传世的四言体确实不多,佳作更少。比较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正体的,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短歌行》与陶渊明《停云》诸作。代表作家:曹操、 陶渊明、韩愈、柳宗元。⑵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⑶七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