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1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4/23 8:48: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9 总计:2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小题,约10440字。

  绵阳市高中2017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忙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
  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
  翱翔丸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在中国文学中,鲲
  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惧泰:又要越名任心,
  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渴望在座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
  而庄子的境界,他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分于
  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
  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己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
  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
  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
  存在。庄子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本
  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
  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窗然远翔,
  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
  超然的人生襟怀,这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
  一。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大鹏赋》中之大鹏,“欻翳景以横翥,逆
  高天而下垂”“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在此,鲲鹏
  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
  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
  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耒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
  然。”(谭献《复堂词话》)这种“何必不然”,或断章取叉,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
  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欠学问的三
  种境界:或自由创造,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需求,自由创造。自
  由创造也是后代文学创作的常态,西方流行的文本“互文性”理论,也可以来阐释中国文学文本
  意象的挪移与内涵的转换。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块垒:
  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大
  鹏赋》则是自由创造,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
  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鲲鹏意象的
  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
  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鲲鹏意象实现了从“有所待”到自由的转变,这促使鲲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
  文学意象。
  B.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开始关注庄子,因此鲲鹏意象最终成为了他们的
  心理寄托。
  C  “有待”和“无待”在《逍遥游注> -文中获得统一,这是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
  一种尝试。
  D.为呈现盛唐气象,李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赋予了鲲鹏全新的内涵,其作品也成为盛
  唐之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了不同朝代有关鲲鹏的作品,从中可看出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逐渐完成的。
  B.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
  C.本文既论述了鲲鹏意象内涵转换过程,也点明了能够转换的原因和转换后的意义。
  D.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论汪文本接受“何必不然”的三种方式时,均列举事例。
  3.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根据《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在《锦瑟》中写下诗句“望帝春心耗杜鹃”。
  B.曹雪芹根据《淮南子>中女娲炼石的故事,在《红楼梦》中虚构出“遁灵宝玉”的情节。
  C.戴望舒根据李璟词“丁香空结雨巾愁”,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如丁香般的姑娘形象。
  D.一关汉卿根据《汉书》中孝妇冤死的故事,在《窦娥冤》中虚构了赛娥发的亢旱三年之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居家在线学习成为可能。然而当网课真正成为疫情
  中学习的一种手段,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仍需一段时间适应。
  第一次接触网课,对于有的老师来说,不熟练的操作既是同学们眼里的“槽点”也是
  “萌点”。首次使用直播软件,有的老师讲了一节课才发现自己开了静音:有的老师讲课
  到一半被家人打断:还有的老师每天定时在微信群里催交作业,自嘲像“客服机器人”。
  对于学生们来说,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