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闻时评类创意写作示范:“国学”与“骑牛上学”
- 资源简介:
约2630字。
新闻时评类创意写作示范
押题2 “国学”与“骑牛上学”
【时事聚焦】
近日,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6月27日,让孩子“骑牛上学”的父亲李里向澎湃新闻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
除了骑牛上学,李里还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使用毛笔、吟诗作对、写诗,“在家里就跟着我们一起住农家院、穿长衫。”李里表示,对于“骑牛上学”,孩子不仅不排斥还“很喜欢”,家人对他的做法也已习以为常,并没有反对。
【经典时评】
“骑牛上学”并非国学真谛
王妇墨
骑牛与骑驴,只要不违法,不过是一种自由。但把这个方式崇高化,等同于“践行国学”,则未免有些滑稽。鲁迅爱坐小汽车,陈寅恪爱吃面包,生活习惯而已,并未影响他们研究国学。杜甫的好朋友房琯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就模仿春秋战国的典故驾着牛车出来与敌军作战,结果敌军纵火,吓得牛四散奔逃,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无数。这则故事说明:其一,不要盲目拘泥古代;其二,牛是易受惊的动物,安全起见,还是要小心“驾驶”。
但不可否认的是,像这位父亲的做法,如今却并不鲜见。一些所谓国学培训机构、国学讲师,特别爱在形式上煞费苦心。甚至不惜搬出三叩九拜、戒尺板子等早已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物件,美其名曰“弘扬国学”。
究其原因,大概是学其形式远比探其内涵真谛的门槛要低得多,成为一些国学爱好者快速入门、国学培训机构打出招牌的捷径。比如灌输三叩九拜,有人问“为什么”,只消说一句“古人如此”,省却多少说理与论证。相比于探讨“《竹书纪年》与《左传》之历史记载异同”“刘知几史学思想谈微”,当然还是穿着长袍马褂、摇头晃脑、背上一整本《弟子规》要容易得多。
只是国学如果停留在如此浅层次的形式复古,无异于买椟还珠,甚至会把国学弄成与现代文明相对抗的姿